• 71阅读
  • 0回复

顺德有所特殊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20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顺德有所特殊学校
  本报记者 姚斌华
  “没想到自己还能读书,并且有这样好的条件”,16岁的吉路琼来自四川绵阳,家中唯一的亲人就是一位75岁的老爷爷。今年暑期,她被广东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录取免费入学,平生第一次坐上了飞机,从老家来到富庶的珠江三角洲。和吉路琼一样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10个省区的86名学生。
  这是一支特殊的群体,所有的学生全部是由各地教育部门筛选出来的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只要是考进国华纪念中学的学生,不但高中3年所有费用包括衣食住行全由学校提供,而且只要能够考上大学,整个大学4年的全部费用也都将由国华学校负责。
  对于内地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来自贵州安顺的罗凯个头不高、面色黯黑,以前家里每到4月份就要借粮度日,如今最大的一个感受是:“这里吃饭可以随便吃”,当然,在这里读书不用家里操心,也不要家里掏一分钱。
  除了生活条件的改善外,这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许多都是第一次坐上火车、飞机,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用上电脑——才来了3个多月,孩子如今已基本上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国华纪念中学的办学条件可谓国内一流。校园首期投资3000万、占地150亩,校内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标准的篮球场与足球场,每个学生配置一台液晶电脑、6个人一间的学生宿舍,还拥有目前国内中学独有的导轨物理试验室。这里的老师是从全国招聘的,基本上都是各省市重点中学的骨干老师。学校面向全国各地招生,目前规模每期200人,对象只限品学兼优而家庭收入在当地贫困线以下的学生。
  作为国内首家慈善性的学校,它的办学宗旨是“用知识改变命运”。在校园一块空地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块醒目的石碑,上面刻写着:“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它记录着办学人的初衷与这所学校的缘起。兴办这所学校的所有费用全部由顺德一位民营企业家提供。按照学校现有的规模,从第一届学员读到大学四年级时,国华学校资助的学生将有1400人,一个学生按两万元一年计就是2800万,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衣着简朴、不愿透露姓名的办学人,他是珠三角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谈到创办国华学校的初衷,他感慨良多,作为一个农家子弟的他,早年也曾经饱尝求学的艰难,而正是由于得到政府的资助,才使他读完了高中。他说,如今自己的企业做大了,也全靠政府的好政策,现在自己有这个能力,当秉承中国“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古训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优秀穷困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