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八千里路云和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23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

  八千里路云和月
  黄爱民
  路出群山云开处,人归莽原月落时。——题记
于耀辉一觉醒来,车窗外已是一片如银的月色,戈壁滩上丛丛骆驼刺清晰可辨。他趴在窗前,贪看那高原夜空白云追月的美景。
  从家里出来的一路上,老于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十八年前的一个夏夜,参加完“高考”的老于从河北石家庄党校回到湖南长沙,推开家门,已两个月大的女儿小宁安静地躺在摇篮里睡熟了。他不禁鼻子一酸,两颗热泪滴落在孩子的脸上。老于高中毕业后,当过“老插”,入伍后又过上了像云一样飘浮不定的流动生活。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求学深造的机会,偏偏又赶在孩子快要出生的节骨眼上。体贴的妻子了解老于求学的苦心,鼓励他去了远方的城市参加实习考试,自己一个人回到湖南老家坐月子。老于求学的愿望实现了,但也因此失去了亲耳听到女儿第一声啼哭的机会。十八年后,正值女儿高中快要毕业时,老于却离开机关的工作岗位,奉命上了青藏线,担任中铁四局青藏工指党工委书记,一去就是一年多。今年高考前,上级领导特地给老于批了二十多天的假:“你女儿帮了你‘高考’的忙,你也该在这时候帮帮她嘛!”一句话,把老于说得心里直发烫,他这才离开工地,回到女儿身边。有了父亲这座大山作依靠,女儿在高考时心态稳定,发挥正常,上大学已没有问题。
  列车继续西行。洁净如洗的天空,一轮圆月悬挂在旷远的山野上空,成为横吞千里的精魂。
  望着这轮满月,老于想起了去年那个难忘的中秋夜。那夜月满如盘,清辉四射,些许的淡淡白云像一层梦幻般的柔纱,飘浮在明月的周围,这是在内地很难看到的高原中秋美景。但老于无心欣赏月色,他匆匆收拾一下,就驱车到各个工点看望职工们的节日生活。他深知,大家都是第一次在高原上过中秋节,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关爱。老于一个工点一个工点地检查着职工们的节日生活,查看炊事卫生条件,询问加班人员的伙食安排,直到十点多才从那赤台往回赶。到达昆仑河一号桥时,老于忽然想起还有人在看守炸药库,便让司机把车往那里开。炸药库旁的帐篷里电灯光线很微弱,值班民警马保国等三人正围着一口电饭锅,锅里炖着一些菜,突突地冒着热气。看到老于,大家都十分惊讶。老于从车上拿出一盒精装月饼递到马保国的手中,祝他们节日愉快,然后坐下来和他们一起边吃边聊。没有酒杯,老于就用酒瓶盖斟满酒,一一向大家敬酒。抛离家小,半年没回去,马保国没掉过泪;高原上条件艰苦,马保国没掉过泪;高原反应令人难以适应,马保国没掉过泪,但看到老于这么晚了,还没有忘记来看望大家,这位年届四十的大男人来到高原后第一次哭了。当他们送走老于时,已是零点时分,月过中天。
  去年11月14日是个天塌下来的日子。昆仑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天地间一片昏暗。强震使青藏铁路已成型的路基多处断裂,昆仑山出现一条大裂缝。地震刚一结束,老于就急着准备去工地上看看。当听小道消息说可能还会有强烈的余震,他更坐不住了,要了一辆车就走。他惦记着,工地那么大,有那么多的职工在现场,一旦防震工作没有到位,后果将不堪设想。一路上,为了躲避余震,下山的车辆络绎不绝,灯光刺破了黑暗的夜空,而上山的车子只有老于他们这一辆。老于在南山口拦住一辆从山上下来的车,打听山上的情况。得知震情较严重时,老于急得让司机加快速度往工地赶。当汽车赶到工地时,老余感到了脚下的土地在震动,他命令各队全部停工,安排好专人整夜值班,防止发生意外,同时要求各队队长书记起带头作用,注意稳定职工情绪,做好防大震的准备。随后,老于不顾人们的劝说,又驱车前往位于震中的昆仑山口继续检查。当他到达那赤台的一个工点时,正好碰上一位职工抱怨:“地震了,天塌了,咱们都成了没娘的孩子了!”老于听到后大声说:“谁说的?我代表工指党工委看望大家来了!”这位职工马上惊喜地大叫道:“同志们哪,‘娘’来了!都别怕啦!”
  列车快到锡铁山站时,皎月西斜,天色渐明。远处的群峰勾勒出铁画一般的线条,一条白色的云带哈达般横在山头,更显得天低云垂,山高月小,风景殊异。从黑黝黝的群山间,老于仿佛看到月光下夜班工友们忙碌的身影,听到工地上响彻云端的机器轰鸣声。此时的老于睡意全无,因为他的心早已随着这趟列车急切地加快着归速,奔向那月落云涌的远方。
  (作者单位:合肥市中铁四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