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23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王天玺
写过《平凡的真理》的冯定同志,实际上是一位不平凡的哲学家。
  他的不平凡,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宣传者,真正把握了理论联系实际,并把它自觉贯彻到生活和实践中去,努力地分析和解决人民群众深为关注的诸多思想、生活和工作上的具体问题。
  在这一点上,冯定同志和《大众哲学》的作者艾思奇同志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走的是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学者书斋中解放出来,使之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中国化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恩格斯把它解释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把它提炼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同志用一个古老的中国范畴把其表述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把其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极富时代特色的话把其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道理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事实也正如黑格尔告诫人们的那样,“熟知并非真知”。问题出在哪里呢?诸多因素之中,很关键的一点是,不少人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在实践中自己运动的活生生的东西,而是看作已经穷尽人类一切的绝对真理体系;不是自觉地用作自己行动的指南,而是当作可以欣赏、把玩的对象。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在历史上曾经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屡遭挫折。
  值得自豪的是,在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中,始终成长着、活跃着一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理论研究、宣传和实际工作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艾思奇,五六十年代的冯定,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不是就理论谈理论,而是自觉地面向当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从中找出矛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给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这些同志的无私无畏的探索创新和严谨扎实的辛勤工作,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渐深入人心,最终变成人民大众改天换地的强大物质力量。
  今天的中国和世界都在经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当代中国的哲学家,应当像冯定同志那样,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拿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武器,深入实践,深入群众,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略有改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