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赋予教育新使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26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赋予教育新使命
  本报记者 温红彦
  编者的话: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推进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具体要求。连日来,教科文卫体各界都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本版“教科文卫聚焦”栏目,从今天起开辟“大力推动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专题报道,刊登本报记者采写的介绍这一领域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有关文章。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不啻一声春雷,令教育界欢欣鼓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新使命。
  弹指间,“小康”不再只是“温饱”的代名词,而演变为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从以物质层面为主的小康,到提出把教育包括在内的、越来越具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党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要改革,要发展,也必须将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跃迁到一个新平台。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平台上认识教育的新使命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层面认识教育的新使命,这是目前教育界专家学者形成的一个普遍共识。
  教育在新时期所承担的先导作用,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历史性的课题。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战略问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郝克明说:我们要抓紧研究哪些教育指标包括教育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来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如何实现教育的适度超前和跨越式发展。如何调整教育结构,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而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谢维和教授说,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和指标究竟是哪些?随着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提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民办教育的地位问题,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等,都应该是这些指标的一部分。而这些,早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在教育发展上的具体指标。
  谈到新时期教育的功能和地位,谢维和说: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赋予了教育新的地位。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非常重要,例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是仅仅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是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任务繁重
  国民教育体系是指一个主权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适用于本国国民的教育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否,关键是看实际运行状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级各类教育迅猛发展,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1990年的6年迅速提高到8年,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建成结构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那么,为什么十六大报告还要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呢?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这体现了我国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我国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的确为第二步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难以占据有利位置。因此,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来衡量,我国构建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潜力还十分巨大,任务将相当繁重。
  从国家“提供”到人民“享有”:教育走上以人为本的轨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追求社会发展目标时有一条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轨迹,这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确立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体现。
  我们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考虑,还是为教育者考虑。所有关注这一问题的人都在十六大报告中找到了明确的答案: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小康社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报告第一次提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把国家“提供”受教育机会改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充分反映了报告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
  “这还体现了教育的公平。要改变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的教育更加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应该让每一个人享有。”郝克明如是说。
  张力认为,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新时期我国教育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使命,努力向构建有利于全民族“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方向前进。
  专家们指出,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方略,在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的基础上,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将继续加快发展的步伐。但是,由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还存在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仍然有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扩大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从“扫盲”到“消盲”,教育面临新的跨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文盲率大幅度下降,许多地区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肓。我国公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普及率以及科学精神、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今后20年我国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这意味着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消除文盲”,将出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跨越。
  专家们认为,如果未来20年这一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再加上同一时期其他各类教育培训的发展,对于届时人口达到14亿多的中国来说,将使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10—11年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将大幅度地转化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
  把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教育,正在肩负着新的使命走向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