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十三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26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十三年
  林兆木
  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经过十四大、十五大,到十六大召开的13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有利的机遇;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处在阶段性变化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叠加交织。面对新的重大历史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13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3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的道路很不平坦。先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制裁,克服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两年降到4%左右带来的严重困难,推动经济发展重新进入了快车道。紧接着在90年代中期,有效治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成功实现经济的“软着陆”。然后从90年代后期以来,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经济低迷的不利影响,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世界上被誉为“一枝独秀”。13年来,不论国际国内发生什么情况,党中央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1690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2倍,年均增长9.3%,居同期世界各国年均增长率之首。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由居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六位。钢、煤、水泥、谷物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13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许多方面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就。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90年—2001年粮食平均年产量93777亿斤,比80年代平均年产量增加1838亿斤,近年来粮食储备量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国际上被称为奇迹。
  工业持续快速增长,1990年—200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要工业品产量大多成倍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1989年—2001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由10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5%。
  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八五”期间,采取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特别是1998年—2001年,累计发行国债6600亿元,形成投资总规模3万亿元,其中大部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一大批包括加固长江干堤等利国利民、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工程。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邮电通信业飞速发展,目前固定电话用户已突破2亿户,移动电话用户也已接近2亿户,均居世界第一位。过去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现在已基本消除,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城镇化进程加快。1990年—2001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第一产业由27.1%降为15.2%,第二产业由41.6%上升为51.1%,第三产业由31.3%上升为33.6%。同期在全国人口比重中,城镇人口由26.4%上升为37.6%,乡村人口由73.6%降为62.4%,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西部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线、江河上游水利枢纽、生态建设工程等关系西部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总投资6000多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这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综合表现。1989年财政收入只有2665亿元,2001年为16386亿元,增长5.15倍,年均增长16.3%。国家外汇储备1989年只有55.5亿美元,2002年8月为253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比1989年增长近45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9年的15.04‰下降到2001年的6.95‰,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998年—2002年,全国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达580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29%。5年来全国共植树造林3.6亿亩,封山育林4.8亿亩。2001年与1991年相比,污水排放量下降57.2%,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33.4%,废气排放量下降30.5%,城市污水处理率由16%提高到36%。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13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动力。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重大突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推行市场取向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重大成果。十五大把这种格局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作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决策,对激发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产生了重大作用。13年来,国有经济在改革调整中进一步发展。1989年—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5.5%。到2001年底,国有资产总量达109316亿元,比1995年增长91.4%。与此同时,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国有工业企业由1989年的10.23万户减少到2001年的4.68万户,但实现利润从743亿元增加到2388亿元。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与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一直居支配地位,并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城乡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市场取向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相适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原则,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
  13年来,探索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和途径、方式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按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二是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列入国家重点企业的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已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此同时,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也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通过优化结构、减员增效,人员大幅度减少,效益显著提高。1998年—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已基本实现。
  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商品市场不断扩大,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的商品流通结构和由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机制。90%以上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95%以上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尤其显著。证券市场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债券、技术、信息、劳动力、房地产等市场都有很大发展。近几年国家开展了打击走私贩私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专项斗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和以流转税与所得税为主体的工商税制,逐步形成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强化了中央银行职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在逐步改革为经营货币的现代金融企业,初步建立由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组成的数量众多、功能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计划的功能和方法实现重大转变,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指令性计划都已取消(仅有5种工业品还保留部分指令性计划),中长期计划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年度计划重点围绕提出和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加强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对国有投资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和项目资本金制度,强化投资的风险约束。政府机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积极推进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改革。外贸、外汇、价格、流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3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对外开放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以及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98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3.56倍,年均增长13.5%。其中出口达到2661.6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14.5%。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在世界贸易排名中,我国由1989年的第15位跃升到2001年的第6位。与此同时,利用外资高速增长。1989年—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由33.9亿美元增加到468.8亿美元,增长12.8倍,年均增长24.4%,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近几年实施“走出去”战略,境外投资已达89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972亿美元。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3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保证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990年—2001年我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多数年份保持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在农村,先后采取提高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价格、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增加对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改革试点等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1989年—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年均增长4.3%和7.1%。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包括外币存款)余额已超过9万亿元。此外,居民还拥有股票、债券等大量金融资产。
  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300亿元增加到37595亿元。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1年的3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8.8%下降到47.7%。城乡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5.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7平方米。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的档次普遍出现了升级换代。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先后两次缩短法定工作时间,由6天工作制调整为5天工作制,法定节假日由7天增加到10天,每年形成三个休假黄金周,为丰富人民生活创造了条件。我国人民平均期望寿命从1990年的68.6岁增加到2000年的71.4岁。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达1.4亿人,为1990年参保职工的2倍。十五大以来,建立了“三条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至2002年6月底,全国国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90%以上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基本能按时领到基本生活费;其中1700多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先后实现了再就业。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931万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8000万减少到2001年底的2800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13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基本方针,在保持大局稳定、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等各方面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普遍推行。郑重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大力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司法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正确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及时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13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动科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从1990年的125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68%提高到1.1%。通过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大量创新成果,我国科技实力总体上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436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05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经过长期努力,已实现基础教育的“两基”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发展加快,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268.3万人,研究生招生16.52万人,分别为1988年的4倍和4.6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出现了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的可喜局面。在科技教育加快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的同时,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深入开展。宣传舆论工作大力弘扬主旋律,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项任务,取得显著成果。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重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国城乡蓬勃开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体育卫生和文物保护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绩。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推进,国防实力和军队防卫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完成抢险救灾等任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严格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澳门社会经济稳定。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深入开展了反对“台独”等各种分裂图谋的斗争。
  外交工作开创新局面。我国坚定不移地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13年来,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从137个增加到165个。十五大以来,我国面向新世纪确立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构筑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我国同美国、俄罗斯、欧盟和日本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积极参加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及维和等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集中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广大党员在各方面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干部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党中央提出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三项工作全面推进。采取了加强教育、健全法制、强化监督,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慕绥新等一批腐败分子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13年来的辉煌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基础上取得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是我们在新世纪继续前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坚实基础。认真总结13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信心,在新世纪新阶段夺取新的胜利。
  在充分肯定13年和十五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同时,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并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我们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今后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更加伟大,我们要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倍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