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广场文化亮南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26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基层文化建设巡礼

  广场文化亮南粤
本报记者 毛燕
  入夜,晚风习习,饭后的人们陆续涌向华灯璀璨的广场,在绿树花香中,在悠扬的粤韵中,人们或纵情放歌,或翩翩起舞,阵阵喝彩和掌声四处响起……这样的景象,在近年广东沿海城乡随处可见。老百姓从昔日晚上喜爱在家看电视、打麻将,到如今喜气洋洋地走进居家附近的文化广场,经过近10年的努力,广东省在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实施中,发展了先进文化,以逐步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东地处南疆,毗邻港澳,海岸线长达3368公里。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一段时间,沿海地区的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党的十五大以后,广东省启动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南海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南粤锦绣工程”,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广场活动就是广东沿海城镇居民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富于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从1986年在深圳最早出现外来工自娱自乐的“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到今天,全省各地的文化广场已经星罗棋布。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目前共有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广场849个,占地面积90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31亿余元,年平均举办活动9000多场,观众总人数高达2700多万人次。文化广场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安定团结、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广场的建成,使各级文化部门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使广场成为展示各自文化建设成果的新舞台。中山市走出了“政府管、企业办”文化广场的路子,政府文化部门负责管理、指导,企业负责广场的建设和活动的组织开展,为广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社会化、群众化、公益性”,使文化广场的建设和活动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民心工程”。由广州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今年“五一”启动的“都市热浪”广场文化演出活动,推出288台艺术精品分别在12个广场上演,百万工农兵及学生、个体经营者、专业文艺工作者等加盟,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数十台青少年文艺晚会、8台全国大学生舞蹈专场、20台广州各界群众合唱晚会以及近10场城乡节目互动交流演出,营造出十六大的喜庆气氛,扮靓了珠江文化长廊。
  近10年来,由于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文化事业队伍及文化网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沿海地区广州市、深圳市等14个市的文化事业更是成网成市,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市级群众艺术馆、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群众文化“两馆一站”的评估定级的量化标准,有效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性。
  社区文化已成为中心城市的特色文化。在深圳,从199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亮点。为方便读者、鼓励读书,社区图书馆方兴未艾,社区图书馆由村委、居委会等出设备,区、镇及街道办事处补助经费,市里每年为社区图书馆进行评估,并向达标者奖励2万元,目前已有201家藏书1万册、面积达10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馆获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