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灵台农民新鲜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2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灵台农民新鲜事
  李战吉 惠程华
  走进甘肃灵台县,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一件件新鲜事让人又惊又喜。
  牛吃青麦
  灵台县什字塬方圆600公里,千百年来,这里的农民以种麦为生,“囤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古训,使他们把粮食看成命根子。
  店子村的潘军喜老汉祖孙三代7口人,种了21亩地,到头来,还是和乡亲们一样,粮满囤却没钱花。
近几年,潘军喜开始养牛。去年冬天,饲草不够了,潘军喜盘算着把麦苗割了喂牛——种1亩麦子纯收入不过百元,割了苗喂1头牛,纯收入最少也有1200元。割麦喂牛,不但牛膘色好、上膘快,而且春天小麦返青后,还能割第二茬苗。今年,潘军喜种了7亩小麦,给4头牛预备了2亩,其余的地全种上了苜蓿草。
去年刚给牛吃青麦的时候,一些老农说,祖祖辈辈哪听说过牛吃麦哩,老潘种了半辈子地如今是种糊涂了!后来村里人眼看着潘军喜拿麦苗养出了好牛,也都跟着割麦喂牛了。
坐在敞亮的屋子里,老潘乐呵呵地说,你看,这电视机、新家具都是拿牛换来的,就连儿媳妇也是靠养牛娶进家门的呢!
说起牛吃青麦,村民柳兆奇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用1亩青麦喂牛,精饲料用得少了,成本低了,牛还不生病。今年,他出栏2头牛,收入4000多元,供儿子上大学的钱也够了。
现在什字塬上,四邻八乡的养牛户都开始割麦喂牛了。他们说,牛多了,粪也多了,种地也就不用化肥了;牛吃了没有化肥、农药的麦子,还正经是个绿色产品哩!
羊住上房
什字塬的农家院落多是四合院,上房高大宽敞,是老人和尊贵客人的住处,东偏房用来养牲口。吊街乡庙背村青年农民巩晓亮用上房养羊,也成了灵台的一大新闻。
去年春天,已经在兰州开店娶妻立业的巩晓亮,卖掉了城里的房子,回到家乡,从山东买回96只小尾寒羊,干起了畜牧业。家里的东偏房窄小,容不下这么多羊。小两口合计,眼下这价值7万多元的羊可金贵,于是人就搬到了东偏房,让羊住进了上房和西偏房。邻里们看到后私下里说,这娃辱没斯文哩,上房咋能给牲畜住呢!
秋天,小尾寒羊产羔了,巩晓亮以低价卖给乡亲们。不到半年,大伙儿都发了“羊”财。村民薛海平去年130元买回的一只羊羔,今年身价提到了900元,他还舍不得出手。
吊街乡党委书记曹亚平得知巩晓亮在上房养羊的事后,协调农户,给他兑换出16亩地;巩晓亮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16间温棚羊舍,48间温棚牛舍,成立了种业公司,繁育良种,带动农民致富。而今,巩晓亮的羊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粮农种草
新集乡是灵台县最偏远的纯山区乡,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许多农民早在几年前就迁到了塬上。近年来,灵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赶着牛羊奔小康”的口号,“牛经济”闹得红红火火。种惯了粮食的农民开始把目光转向新集乡,当起了“草农”。
朝那镇的农民边志城前几年就离开了塬上的粮地,到新集乡柴朝村承包了42亩山地种草,养了13头“平凉红牛”,每年都收入8000多元。去年,他又把弟弟从塬上叫到山里和他一起干。现今有100多个外乡人在这个村里种草养牛,每人年收入都在1800元以上。今年春天饲草短缺,边志城组织大伙卖给陕西18吨苜蓿草,效益比种粮好得多。
草多了,牛也多了。乡党委书记冯纯禄说,现在乡里是牛比人多。全乡3138口人,养牛1.26万头,年出栏3700多头;农民靠养牛换回了“铁牛”,在塬上买了商品房,让娃娃到条件好的地方去上学。
“牛经济”改变了灵台县农民几千年来“种地为吃粮、养牛为耕地”的传统观念,激发了农民调整结构奔小康的积极性。去年全县出栏优质商品牛4.32万头,收入7560万元。今年全县共退耕还林(草)6万亩,牛的存栏数达到14.52万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