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从北约峰会看美欧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28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从北约峰会看美欧关系
吕鸿
近日闭幕的北约布拉格峰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声明,强调北约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对伊武器核查的1441号决议,但没有像美国预期的那样,以强硬的措辞支持美对伊采取军事行动。西方有舆论称,这表明北约内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虽存在分歧,但北约仍是维系大西洋两岸关系的纽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布拉格峰会上有两个镜头耐人寻味:美国总统布什单独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了会晤,但却断然拒绝与德国总理施罗德面对面会谈。冷战后,英美间的“特殊关系”虽仍囿于大西洋两岸关系之中,但似乎成了维系大西洋两岸关系的又一条纽带,原因是,当欧美吵架时,英国很乐于在两者之间充当“和事佬”,布莱尔对此也“供认不讳”,其奥妙在于英国脚踩两只船,既要凭借与美特殊关系增加自身筹码,又要搭乘欧洲大船以免落伍于欧洲。英国这种“令欧洲人讨厌,但欧洲人又需要它”的角色,恰好为新时期大西洋两岸关系的嬗变提供了注脚。
如果说北约和英美特殊关系同属维系大西洋两岸关系的纽带,但这只是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浅层领域,而真正起到长远维系大西洋两岸关系作用的,却是看不见、而又确实存在于深层领域的东西——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1998年,施罗德在德国大选前访问了美国,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作了一个演讲,题为《德国社民党对欧美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宣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大西洋两岸“仅仅依赖于昔日的交情,友谊便不可能长久。若要维系今天与未来的友谊,人们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借助德国人的理念,人们可以分析“冷战”期间、“冷战后”时期以及“冷战后时代”结束之后的大西洋两岸关系。毫无疑问,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使大西洋两岸在“冷战”期间紧紧捆绑在一起。但是,“冷战”后,美欧矛盾凸显,及至“9·11”前后,矛盾扩展到政治、经贸、军事、空间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对大西洋两岸的共同价值观和利益产生了巨大冲击。仅以安全观为例,施罗德在今年3月接受德国《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保障和平需要全面的安全概念”。他就此解释说,“单纯军备扩张是片面的,不能把安全只和军事强大联系起来。欧洲要充满自信地发展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发展政策在内的安全概念。这应该是欧洲政策的特色”。
可以预期,美欧今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斗争将持续下去,双方价值观和利益上的分歧和冲突将不时出现,但双方在民主制度、基本意识形态和经贸关系等方面仍拥有许多共同点,其传统的盟友关系不会破裂。同时,随着欧洲实力日益增大,欧洲在与美国合作时会寻求更多的自主性和平等性。如今,北约圈内外的人都清楚,“冷战”期间美欧那种“夫唱妇随”的蜜月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