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阅读
  • 0回复

创新迸发活力——透视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02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本期关注: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
  继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之后,我国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正进行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
  去年11月,首批四部门98个科研机构进行改革;今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又批复了第二批九部门107个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本报记者对此作了专题采访——
  创新迸发活力
——透视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
本报记者丁玎王军
“竞聘”、“遴选”、“岗位管理”、“三元结构”……11月29日,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部分科研院所负责人座谈会上,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这些改革新举措。
  一年前,他们所在的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4部门首批开始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按照分类改革的原则,98个科研机构中,29个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其余的则通过企业化转制、转为中介、并入高校或其他事业单位等多种方式发展。一项项新举措,在吃惯“皇粮”的各院所产生了极大震动。
  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20分钟的自述和长达40分钟的提问,就像一场‘考试’。”去年盛夏的应聘经历,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至今难忘。如今,和他一样,全院科研人员实行了全员竞聘上岗。有17个副研究员成为研究员,15个助理研究员成为副研究员,8个副研究员降为助理研究员。“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打破了原有的“身份管理”,开始了按岗选才的“岗位管理”。
  类似的“考试”也让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张彦英难忘。不同的是,他作为“考官”参加了院内管理人员的竞聘。为根治人员冗余、管理薄弱的“通病”,地科院先拿院部机关“开刀”,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最后,院机关原有的24名处级干部中,只有13人竞聘上岗。该院40多年来首次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
  按岗聘用、严格考核,科研人员有了压力。原为气象科学院副研究员的赵平,获聘研究员岗位。翻开他的合同,记者看到,在三年聘期内,他要“争取获得国家级专题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项,研究经费达30万元以上,完成论文3—4篇”,还要“争取获得培养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且指导硕士研究生1—2名……”低职高聘换来的任务并不轻松。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侯增谦说,每当晚上路过科研大楼,都会心头一热,因为他看到,“改革前,大楼一片漆黑,现在则灯火通明”,竞争的压力变成了动力。
  地科院院长张彦英用“橄榄”和“哑铃”来比喻改革的变化。“人员的分流有个渐进过程。通过科研人员的遴选和管理人员的竞聘,‘两头拉动’,人事管理从‘橄榄’型慢慢变成‘哑铃’型,最终实现科研和开发相剥离。”他解释说,公益类科研机构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混杂,这次改革就是要使能够面向市场的研究更有活力,使真正公益性的研究得到国家更有力的支持。
  “三元结构”探索分配改革
  “三元结构”工资制是一项探索中的新的分配机制。据地科院院长张彦英介绍,新的工资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构成。岗位工资体现按岗定酬,岗位变,工资也随之变动。绩效工资则体现与业绩挂钩的部分。
  “三元结构”拉开了收入差距,突出了按劳分配。在企业化转制的研究所,“绩效”与市场开发紧密联系。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成立了科研、生产、营销三大中心。只要有能力,既可搞科研,又可开发出产品后自行开发市场。所长何远信说:“我们鼓励复合型人才,多劳多得。”
  绩效挂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何远信盘点一年来的收获时,笑容满面。“6项科技成果当年立项当年转化,其中‘钢筋混凝土的破碎设备——液压钳’仅用3个月就研制成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成果出得越早,投放市场越早,收益越快;成果水平越高,技术附加值越高,市场竞争力也越大,收益自然水涨船高。成果转化与切身利益相连,谁能不使劲?
  地科院的一次调查显示,“三元结构”的分配形式被多数科研人员接受。在126名被调查人员中,56人认为“三元结构”工资制度符合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特点,53人认为基本符合,共占87%。
  机制创新为科研注入“强心剂”
  此次改革使科技创新迸发了活力。“就像小鸡破壳”,地科院院长张彦英又打起比方。“小鸡孵出前,打破蛋壳,流出的是蛋黄;而壳内的蛋黄慢慢长成小鸡,如果蛋壳不破,小鸡就会憋死。”十多年来,科研体制改革一直在推进,而这次改革的“破壳”效应比较强烈。
  一年来,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学科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地科院地质所打破以往单一学科研究室的建制,建立了“大陆地质基础研究中心”和“大陆地质调查研究中心”。气象科学院调整了研究中心,还将增设“大气雷电与防护工程研究所”。院长张人禾说,雷电给人们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这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打算增加的研究部门。
  “躲进小楼”式的经院研究方式正在改变,科研成果面向社会的应用大幅增长。气象科学院的“城市污染预报模式”研究成果已经在47个城市运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目前在几个省推广,“自动气象站”已在全国布了100多台。应用研究获进展的同时,一批重大基础科研成果举世瞩目。以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为例,他们连续发现攀援始祖兽化石和中华神州鸟化石,在生命早期演化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一年的探索也让改革者看到了前行的艰辛和今后任务的艰巨。在今年11月29日的座谈会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案在院长、所长们的脑海中萦绕:企业化转制研究所要完成清产核资和工商注册工作,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理事会决策制、院(所)长负责制等;人员分流是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难点,有赖于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健全;而继续深化财政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