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让亿万农民享有健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04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大力推动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让亿万农民享有健康
  本报记者白剑峰
  房屋四处透风漏雨,诊室里只有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三大件”,墙角里的消毒锅锈迹斑斑……这是记者在山西省吕梁地区一所乡镇卫生院里看到的景象,也是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状况的缩影。
  我国约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却严重不足。由于医疗设备和技术人才匮乏,许多医疗点连最基本的化验和最简单的手术也无法开展。不少农民“大病拖,小病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农民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约农民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健康是奔小康的基石,只有让亿万农民享有健康,才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让农村重点“重”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极其有限的卫生资源,承担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农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上升到2000年的69.6岁。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严重危害着农村居民的健康,如结核病、乙型肝炎、艾滋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血吸虫病等重点地方病分布很广,危害很大,现症病人总数达到5100万。
  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保证。一些地区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减缓或停滞,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加大。2000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3倍和3.4倍。
  三是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以下水平占36.4%。
  四是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低,机制不活,效率不高。许多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单一,经营管理能力差,不能适应农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五是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面临许多困难,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严重萎缩或解体,90%的农民完全靠自费医疗,许多家庭靠变卖家产和借债来支付医疗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认为:党的十六大提出“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农村卫生工作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必须把卫生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和工作重点切实放到农村,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
  加大卫生支农和扶贫力度,对于解决我国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提高农民健康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建立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组织城市和军队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一帮一”活动,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县级医疗机构要建立下乡巡回医疗服务制度,各地要为每个县配备一辆巡回医疗车。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这些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建立新型合作医疗
  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曾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人口,对保障农民健康起到了巨大作用。由于种种原因,80年代以后出现滑坡。但必须看到,合作医疗仍是帮助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有效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对我国新时期的农村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决定》指出,各级政府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需要相适应,坚持自愿原则,反对强迫命令,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进行一次常规性体检。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我国政府将对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给予财政支持。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同时,我国还将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为农民撑起一把护卫健康的“巨伞”。
  加紧培养乡村医生
  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是改善农村卫生服务的关键。如何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在探索为农村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有效途径,主要措施有定向招生、“伸腿办学”等。定向招生包括面向农村降分录取和免试保送等方式,原则上本科定向到县、专科定向到乡,为农村卫生队伍输送了许多专门人才。
  为此,教育部门提出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农村卫生实际需要,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可采取初中毕业后学习5年或高中毕业后学习3年的高等专科教育等方式,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卫生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到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完全可以在农村建立起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执业医师队伍,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转诊”,从而为奔小康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