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适应小康社会的体育需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06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适应小康社会的体育需求
  本报记者汪大昭
  什么叫社会体育?这的确是一个局外人难以从字面上理解的概念。
  1994年8月8日,当时的国家体委出于体制改革的考虑,为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成立了一个全新的机构——社会体育指导中心。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标准运作模式可以借鉴的新事物,一切都只能自己摸索。
  中心成立之初,其任务与原国家体委成立的其他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大致相同,是十几个单项运动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如今,相应成立社体中心的省区市达到了24个。这些机构的名称叫社体管理中心或指导中心和活动中心,有的独立办公,有的与当地体育总会用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为的是便于招呼在体育总会门下的单项运动协会,而且可以得到下拨经费。也有的几乎成了地方体育局群体处的附属。
  各地社体中心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相差悬殊。尽管职责都是组织开展大众体育活动,但与总局社体中心的工作并不都对口,有的地方社体中心协助本地组队参加非奥运会项目的全国体育大会,有的张罗参加全国体育健身展示大会。于是,当这些社体中心负责人日前在广东南海会商发展大计的时候,免不了有人东拉,有人西扯,介绍的经验也不都有普遍意义,倒是呼吁尽快理顺关系成了发言中的主要话题。
  显然,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还不到位,圈子里的人们仍然习惯用奥运和非奥运、竞技和群体来区分体育项目的性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在与时俱进的大旗下,社体中心能够专注地研讨如何动员和鼓励更多人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健身锻炼,并组织普及程度高、参与人数多、方式科学规范的项目进行培训和竞赛活动,当属难得。
  总局社体中心管理的项目主要有体育舞蹈、健美、轮滑、拔河、龙舟、龙狮、大力士、信鸽、风筝、飞镖、门球、毽球、木球、健身秧歌等,都不是奥运会设项,大多也没有专业运动队。这些项目的形成和流传要么带着地域和社会特征,要么具有历史或时代印记。
  譬如,在南方水域周边生活的人群酷爱龙舟运动。广东省经济十强镇之一的南海市南庄镇,14万人拥有12座足球场、4座体育馆和135个灯光篮球场,每年投入700万元专项经费,体育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可是,真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是龙舟和醒狮。全镇有100多支龙舟队,镇上举行龙舟比赛时,几公里的河堤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王筱麟认为,南海市龙舟队在外面拿了一次冠军,当地的男女老少都踊跃参与龙舟活动。这说明发展社会体育项目要有精品和龙头,高质量比赛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各地和各项目协会要比一比,看谁能创造出货真价实的精品。
  湖南体育局社体中心主任王承江提出,社会体育活动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吸引周边地区群众参加,通过交流和展示逐步推广。河南体育局社体中心主任张振中指出,现在,体育界都喜欢往圈子里面跑,而老百姓在圈子外面,搞社会体育必须往社会上跑。来自西部的青海体育局社体中心主任龙志远则说,经济欠发达省份开展社会体育,不一定非要参加全国比赛,把自己家里的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同样是尽到了责任。
  众说纷纭,其实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和前景。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需要体育,欠发达地区看到别人那里体育运动活跃的景象,自信“将来我们这里也会是这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