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阅读
  • 0回复

《玉观音》:海岩抒发“红色情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06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玉观音》:
海岩抒发“红色情怀”
  本报记者向兵
  “《玉观音》写了一个年轻女民警为缉毒献身的故事,好看,震撼人。”曾是老公安的国家海关总署一位领导看过小说《玉观音》后,如是说。《玉观音》经过长达3年的筹备、拍摄,如今由制作过海岩系列作品的海润影视公司拍摄成了25集同名电视剧。由海岩亲任编剧的这部电视剧,在片头庄重地打上了一行字幕:“谨向共和国的无名英雄们致敬!”
  就在《玉观音》制作完成时,记者见到了侣海岩和该剧导演丁黑。海岩3年前写成的《玉观音》,已经印行20多万册,盗版更不计其数。海岩的一些朋友、同事看过小说后告诉他,《玉观音》让他们仿佛又回到了为信念而忘记一切的青春岁月,有人说,“我要让孩子好好看看这书,至少可以让他不敢去碰毒品。”自打10多年前写出那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便衣警察》以来,曾经做过工人,当过警察的海岩已创作了10多部公安题材的小说和100多集电视剧本,可“作家”仍然只是一个业余头衔。肩上担着数十亿国有资产的盈亏、数千名员工生计的“侣总”,整日忙于企业管理、资本运营,有着开不完的会议、谈不完的合同、应酬不完的场面。可他说,他心中时不时总会涌动起青年时便留驻心中的对信念、对崇高的向往。一有机会他就想表现、抒发这份如今被一些人称为“红色情怀”的情感。数年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部表现边防生活的专题片《中华之剑》中的一个故事深深地震动了他。一个边防警察,因为常年缉毒遭到贩毒分子的报复,组织上为了保护他,让他退役迁至异地生活。这位离乡背井隐姓埋名的警察面对唯一的一次电视采访的镜头,面部也要做技术处理。“没想到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警察还要躲躲藏藏!”缉毒斗争的残酷,缉毒警察的艰难刺痛了同为警察的海岩的心。在那以后不久,《玉观音》问世了。
  年轻的云南女大学生安心从警察学院来到边境地区实习,无意中参与了一次缉毒斗争,从而与贩毒分子结了仇。贩毒团伙四处追杀她,毁灭了她刚组成的家庭仍不罢手,组织上只好让她实习期未满就离开了公安队伍,改名换姓到异地一企业工作。为了躲避企业老板不怀好意的“追求”,她来到北京边打工边学会计,企图以此平静地生活。
  在北京青年杨瑞痴情的追求下,她准备结婚了。为了在身份证所在地办理结婚手续,她回到了云南,又遇上了毒贩。在一番痛苦的抉择后,身心疲惫的安心又投身到了残酷的缉毒斗争中……安心,彩云之南红土地养育出的女儿,美丽善良冰清玉洁,她渴望平静幸福的生活。缉毒大队干警们于险恶环境中斗争不息的奉献精神,感染她、激励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缉毒最前线。为此她蒙冤受屈,人生刚开始便痛失爱人、孩子,如炼狱般痛苦的遭遇却并未泯灭她善良的心性,她正直、刚强地生活着,并且以她不落世俗的执着信念感染着玩世不恭的都市青年杨瑞走上了有意义的人生之旅。
  “乍一看,这是一个发生在现代都市和云南边陲撕肝裂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它的背后,是一群在艰险环境中的干警们忘我献身的生活,是一种正在日益富裕的日子中淡出的信念、一种精神。”该剧导演丁黑说,这位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导演因将一部表现新时期基层干部生活的《大人物李德林》,拍摄得像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而在影视界声誉鹊起。
  让作品的倾向性在对环境、人物的真实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笔者不禁想到了恩格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这一经典论述。透过充满悬念的惊险故事、大起大落的人物命运、如火如荼的情感经历,在扣人心弦的一层层剥开的情节演绎中,“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传达出作品的主旨,从而感染观众,感动观众。海岩的《玉观音》所努力追求的,也就是这样一种艺术效果。用海岩和丁黑自己的话说,“我们就是想拍出一部有血有肉的‘主旋律’。”
  但愿他们的这种努力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