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条途径促开放——访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陈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07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推进经济改革和发展

  “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条途径促开放
  ——访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陈健
  本报记者 龚雯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无疑为我国现阶段及今后的对外开放工作确立了新的坐标。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陈健认为,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结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远见卓识,这对于我们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引进来:对外开放的成功之举
  陈健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利用外资不动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吸收外资不仅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增加了税收和外汇收入,扩大了就业,培养了人才。外商投资企业成为经济体系“亮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加速技术创新以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吸收外资为纽带,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没有这些年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就不可能有开放型经济的今天。”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7655个,合同外资金额8202.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99.4亿美元。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运行、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质高价廉的劳动力优势,使中国成了跨国资本争抢的“香饽饽”,全球500强有400多家来华落户,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近400家,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后,外商投资更是高潮迭起,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批外企数、合同外资额、实际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34.5%、35.9%和20.1%。
  陈健说,从数据看,我们在“引进来”这条途径上已走得相当不错。但是,目前“引进来”依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吸收外资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外资对国内改革和发展的带动、关联效应。比如,外商投资产业政策调整的前瞻性和时效性不够,外商投资结构仍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吸收外资领域和程度有待拓宽、加深,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建设还较滞后,市场经济秩序需要进一步治理,等等。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陈健的理解是,这句话分量重、内涵深。下一步“引进来”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的政策法律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特别是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维护和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加入WTO的承诺,积极、稳妥、有序地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积极引导更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设立地区总部、跨国采购中心以及面向亚太乃至全球的生产制造基地、研发基地等,借鉴国际上购并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特点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加紧完善和制定外商以购并方式投资的可操作性政策规定,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进一步推促外商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投资。
  走出去: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
  近20多年来,基于国情和实际需要,我国对外开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引进来”为主,随着国内外大气候的变化,大力开拓海外市场逐步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十六大报告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陈健说,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是我国行使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形成中国式跨国公司、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们必须抓紧时机,发挥比较优势,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努力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主动,为国民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记者注意到,近几年,一些有眼光的企业主动走向国外,如中石油、中石化、华源、海尔、康佳、中建、春兰等,已形成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并初具跨国公司雏形。对此,陈健很感欣慰:“实施‘走出去’战略,正在成为培育和壮大中国式跨国公司的途径。过去我们仅有中化等3家企业进入跨国公司500强,现在已有11家。不在国际市场经受风浪,不可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走出去”虽有风险,但前景广阔。陈健拿出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累计投资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849家,双方协议投资总额达135.3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91.3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已扩展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涉及生产加工、贸易、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劳务、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旅游餐饮及咨询等多个领域。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型项目增多,技术含量提高,2001年,我国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平均投资额为252万美元,比上年提高了30%。一批国内高科技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公司,加紧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据统计,有3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国际承包商行列,11家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商200强。
  陈健认为,眼下企业“走出去”的热情很高,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正当其时。但在具体实施进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从企业自身来讲,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国际竞争能力还不够强;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乏、外汇调度困难的问题,难以进行规模投资;有些企业比较短视,造成盲目“走出去”;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
  从外部环境来讲,陈健的看法是,支持和保障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无规范的对外投资法律,有的支持政策还没完全落实到位;国内审批手续复杂、环节多、周期长,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走出去”的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难以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与投资相关的涉外中介机构的作用还有待强化。
  陈健表示,今后一段时间,“走出去”将主要解决好“怎么走”、“往哪儿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做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方便企业“走出去”;充实和完善财政金融等促进措施,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增强“走出去”的效益;加强对外工作,营造“走出去”的良好环境;完善信息和政策服务,引导企业选准市场和项目。
  陈健说,“引进来”和“走出去”是相辅相成的,偏重于发展哪一方面,都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双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实实在在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