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阿中友谊万古长青——访阿盟驻华大使萨基特博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09
第3版(国际·体育)
专栏:记者专访

  阿中友谊万古长青
——访阿盟驻华大使萨基特博士
本报记者朱梦魁
  在伊斯兰开斋节前夕,记者来到阿拉伯联盟驻华代表处,采访即将离任的阿盟大使穆罕默德·萨基特博士(见图)。一见面,喜形于色的萨基特大使就向记者道喜,热烈祝贺上海申博成功。他说,就像全力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一样,阿拉伯国家也全力支持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这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广大阿拉伯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放眼21世纪的中国,盛世多盛举,喜讯接踵来。”这是曾经在北京工作7年的萨基特大使对中国的由衷赞叹和亲身感受。
  谈及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时,萨基特认为,十六大选出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显示了中国政局、社会的稳定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这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在新世纪的崛起,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阿拉伯国家也将中国的进步和成就看成自己的进步和成就。阿拉伯世界将一如既往,以全方位的友好合作进一步密切阿中关系。
萨基特1960年在开罗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后,即到阿拉伯联盟总部工作,从此进入埃及外交界。萨基特曾在埃及驻大马士革使团做外交官。1971年至1976年,萨基特在阿盟驻香港办事处工作,并多次访问中国。基于多年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学习和研究,他对中国在世界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坚信不疑。他同情中国和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的观点,充分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国际政治的强制措施及其在人民中国的实施》之中。他认为,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及国家发展中,第三世界国家应以前仆后继的中国人民为榜样。在香港工作期间,萨基特经常就中国和远东问题撰写评论和分析文章,发表在由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曾经担任主编的《金字塔政策与研究》月刊上。
回首往事,萨基特大使感慨地对记者说,“我在中国工作生活了12年,相当于我职业生涯的1/4。这是一段永远难忘的人生经历,并使我深信中国有能力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伟业和奇迹。”确如两亿多阿拉伯人民所期盼的那样,中国不仅先后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中国取得一系列重大外交胜利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实现了世所罕见的高速增长。萨基特告诉记者,他在任期内曾经常在北京和外地参观访问,中国文教和科研领域的发展使他深有感触。由于中国领导人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他认为,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萨基特表示,阿拉伯联盟作为地区性的政治机构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合作组织,正在地区和世界性的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肩负重要责任,并对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举足轻重。长期以来,在稳定中东局势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国际事务中,阿盟重视并不断加强与中国的磋商与合作,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相互协调,使阿中关系不断发展。在经贸方面,阿中年贸易额已从1996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200亿美元,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双方一致认为,今后阿中经贸、科技、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将大有可为。双方商定的合作口号是:“让我们成为新世纪和平与发展的伙伴!”
在结束访谈之际,萨基特回忆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1996年5月14日在访问埃及时,曾在阿盟总部题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谊万古长青。”这不仅是阿中关系的写照,也反映了双方人民的共同心声。为了让阿中友谊更加深入人心,萨基特向记者透露了他今后的两个计划,一是在回国后将续写阿中友好的篇章;二是在开罗建立“中国研究中心”。他深情地表示,将把退休后的有生之年献给阿中友好事业,让阿中友谊的火炬世代相传。(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