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拉动经济利国利民——国债建设成果图片展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10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拉动经济利国利民
——国债建设成果图片展侧记
本报记者朱剑红
冬天的北京寒风料峭,然而,中国革命博物馆里却是暖意融融。参观了“谱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1998—2002年国债建设成果图片展”,人们感受到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的经济发展热潮,心头洋溢着对伟大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喜悦。
  12月1日开幕的国债建设成果图片展,已经接待了观众3万多人次。在厚厚的留言簿上留言的有80岁的老党员,也有一年级的小学生。最多的字样是“国债建设,利国利民”。很多观众索性写下了“祖国真伟大”、“生逢盛世当奋发有为”的口号,不同的笔迹透出同样的自豪。
  拉动经济增长功不可没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世界经济增长减慢的影响,以及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实行扩大国内需求方针,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重大决策。5年来,国家充分利用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市场物价较低的有利条件,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范围内,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投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2万多亿元。
  国债投资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效地扩大了国内需求,1998年以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为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在展厅的第一部分,江泽民同志亲赴1998年长江抗洪救灾第一线指挥的大照片,把观众带回了那惊心动魄的时刻。簰洲湾、黄金口等堤岸曾经被冲毁又加固整修的照片,新旧对比在告诉人们长江堤防的巨变。兴修水利是安民兴邦的大计。国家把水利建设作为国债投资的重中之重,累计安排国债资金1269亿元,重点用于长江干堤加固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防洪体系建设: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这些工程的建设使大江大河防洪抗灾能力显著提高,长江堤防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1998年以来,用于农林水利的国债投资达1860亿元,占国债投资总量的28%,相当于1949—1997年中央农林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的总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林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国债投资办成的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又岂止是农林水利!完善交通网络,改造农村电网,兴建国储粮仓,改善城市面貌,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结构调整,加快西部开发,再造秀美山川,发展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国债建设成就,方方面面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例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5年来共投入国债资金1280亿元,安排建设项目1113个。预计到2002年底,建成铁路新线5500公里、复线2520公里、电气化线1690公里;新增公路7.6万公里;改建和新建机场35个。交通国债项目的实施使我国交通运输能力达到一个崭新水平,不仅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增强了长远发展的后劲。国家还利用国债投资加大了西部大开发力度,开工建设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跨世纪宏伟工程。
  造福百姓的事业
  河南范县孟楼乡荣园村张老汉的大照片也挂在展厅,照片上他在电灯的照耀下笑眯了眼睛。照片说明告诉观众:“农网改造前这里的电价一块五毛钱,没电愁,用电也愁。网改后,电价降了,电灯亮了,张老汉笑了。”像张老汉这样受益于农网改造的普通农民千千万万。1998年以来,农村电网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共安排资金2885亿元,其中利用国债619亿元。全国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降了0.1—0.3元,每年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300多亿元。
  国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还有2.7亿元国债投资被安排进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结束了10万多个行政村不能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历史。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排760亿元国债资金,总投资3800多亿元,使一大批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的供水、供气、交通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方便了居民生活,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安排57亿元建设人畜饮水和治砷、治氟工程,改变了贫困地区缺水面貌,解决了30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清洁了水源,改善了农村的生存环境和卫生条件。在社会事业方面,5年来国家累计安排国债投资220亿元,同时带动各级政府和社会配套投资500多亿元,用于高校和高中扩招、西部一省一校和西部大学校园网、西部中等职业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及中央部委高校“筒子楼”改造和“煤改气”、地方血站和疾病控制机构建设等。
  在展厅里,白发苍苍的王老先生告诉记者,因为他也做过贡献———买过国债,所以在电视上看到有这个展览,就来看看国债都用来干什么了。看了展览,老人提笔写下:“国债用处大,建设项目多;成绩很突出,继续去发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