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精品不是“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10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直言录

  精品不是“筐”
朱国良
  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各式各样的筐真是不少!大凡推出一个重要活动,就会有人闻风而动视其为筐,硬生生地塞进营私的货色,把一些个零零星星、碎碎脑脑的东西,也尽力装入其中,明明是鹅皮鸭皮贴不拢的事,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也往往胡乱地装进这只筐,让人匪夷所思。
  如今,又来了!伴随着文化艺术精品战略的实施,书画界响响亮亮地提出“杜绝粗制滥造、要出名品精品”的口号,而且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德艺双馨的书画艺术家,继一贯作风,更发扬光大,他们为出精品扎扎实实创作,兢兢业业研习。一时,在艺界画坛,顿时出现“梅花已透春消息”的佳音。
  然而,人们也忧虑地发现,我们有些绝对聪明、但绝对是将聪明用错了地方的人,善将黄铜作黄金,硬把“精品”作标签。君不见,有人出了本不伦不类的画册,不知脸红为何物,竟也写上“精品选”的字样。翻翻其中的东西,却会发现其画作无精可言!印刷倒是精美的,纸张是精良的,设计是精细的,策划是精心的。舍此而外,其艺术含金量是绝少的,可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还有,一些书画家别的没有学会,抄近路、走捷径的本事却是驾轻就熟、炉火纯青。办一个并不怎么样的画展,也堂而皇之标上“精品画展”。而在这个“精品筐”中,人们看到的也无非是些大路货,有的甚至还是些蹩脚货,不禁令人暗自发笑。
  这些赶风头、迎浪头的“精品”,这类追时尚、求时髦的“精品”,其带来的负效应是可想而知的。据说东南亚有些书画收藏鉴赏家,对鱼龙混杂的“精品”之作就表示出深深的忧虑,甚至不敢问津一些作品。而乱标“精品”的做法,把别人当傻子戏弄,真有如法国作家拉封丹在他的寓言中代苍蝇立言那样:“……请告诉我,你有没有在皇帝、国王或美人的头上停留过?我使天生白净的面包更洁白;一个想征服男性的女子,她美容的最后一手,就是借助蝇痣衬托美丽。”如此自欺其人、自以为是,只能是让人们更厌恶罢!借“精品”之名而欺世盗名者当以此为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