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携手共筑艺术殿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10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携手共筑艺术殿堂
  本报记者刘玉琴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条闪光的河,华文戏剧便是其间耀眼的波。近日,当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生死场》将北方农民的觉醒定格在舞台上时,历时一周的第四届华文戏剧节灿然落下帷幕。戏剧节期间,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8台剧目汇聚澳门,飞花扬叶,落英缤纷,中华文化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戏剧人再一次写下血缘与文脉同一的新篇章。
  各有特色而又真情互动
  变幻陆离的灯光,不锈钢材质制作的框架与道具,电脑喷绘的非写实幕景,一个征婚女人与十六个应征男人的心灵对白,演绎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真假虚实。这是台湾屏风表演班表演的《征婚启事》,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直视现代人的爱情观。屏风表演班素以排演台湾当地的人事景物为主,从对人生情感的思考到搞笑的演出形式使这出戏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届华文戏剧节参演的几台剧目选材各有所爱,形式各有千秋。香港话剧团的《新倾城之恋》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剧作抽取原作中的精华,将这出经过寻寻觅觅始得真爱的故事表现得精致含蓄,华贵典雅,演员的举手投足别有一番韵致。澳门的戏剧《共鞋连履》等都由业余剧团演出,演员的功力尚缺,但演员的表演投入,呈现出地道的澳门情怀和另一种舞台上的质朴。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纪念碑》和《生死场》恢宏大气,厚实凝重,撼人心魄。人类走向成熟的艰难,北方农民的挣扎与奋争,穿越时空,跃然舞台,代表了内地艺术家的不凡实力。
  几台戏在选材和样式上虽是“各自修行”,但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戏剧节上的每一台戏都力图传递出华文戏剧的流变、相交和发展。如何直面人生,开掘人类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如何重新审视逝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构筑共同的艺术殿堂;如何寻找戏剧与观众审美情趣的共振,扩大华文戏剧的影响,这是所有戏剧工作者的真诚追求。血缘亲情和文脉的同一,不光如烙印般镌刻在舞台上,也催生出华文戏剧真情互动的交响。
  舞台追求充满新意
  从充满假定性的前台走到并不虚幻的幕后,从演员的表演到导演的舞台调度,我们不难看出展演剧目独特的艺术追求,看出华文戏剧的发展与海内外戏剧的前行步伐相谐相振的图景。
  《生死场》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它虽是一出农村题材戏,但却突破原有的表现模式,用一种新颖的剧场手法再现了北方农民的原始生存状态。剧中通过大幅度的形体动作,不用拉幕而用变幻的灯光切割场景和表演区的手法,管弦和唢呐组成的带有东北戏曲韵味的音乐等,形象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征婚启事》运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新倾城之恋》加入音乐歌舞等新的舞台元素,都具有观赏性,展示了人生情感的别样情怀。
  澳门作为东道主,此次共有《兰陵王》、《拾遗记》、《玻璃动物园》等四台戏参演,全由业余演员担纲,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澳门没有专业剧团,现在活跃着的十多支戏剧团体,皆为清一色的业余。有戏则演,无戏则散。演员虽为业余,但热情高涨,所有的人皆因爱戏而结缘。四台风格不同的戏剧集中展现了澳门戏剧当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他们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推倒框式舞台的“四堵墙”,将实验戏剧、环境戏剧拓展得有一定声色。《拾遗记》由澳门石头公社在一小型瀑布旁演出。多位演员在瀑布的水流上腾挪、舞动,强烈的灯光,多种机械装置,以及四溅的水花,展示出生命中不断寻找的状态。那天天气少有的凉,穿着湿透的衣裳在寒风中长时间的表演,演员为戏剧献身的精神尤其令人感动。《兰陵王》是一出环境戏剧,由晓角研进剧社在码头公园演出。靠近海边的坡地自然形成几个不同的表演空间,公园中的树林、山、水连同点亮的火把、搭起的帐篷等营造出讲述一个古老故事所必需的氛围,观众观看演出时,有一种新鲜的期待,更有耳目一新的感慨。《玻璃动物园》通过导演不寻常的调度,呈现出契诃夫戏剧式的淡淡的忧伤,述说着导演特定的追求。
  创新是戏剧艺术的生命,跟随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探讨戏剧的出路和发展,尝试不同风格样式的呈现,是戏剧与时俱进的前提。此次的演出虽然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观念有异,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水准,但戏剧艺术工作者不忘肩上责任,勇于探索的胆量使人看到华文戏剧的一片亮丽天空。
  在对话中寻求发展
  华文戏剧是指用华语演出的戏剧,主要是话剧。在华人和华裔集中居住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华文戏剧活动。几十年来,戏剧工作者在共建用民族的母语进行创作的华文戏剧的艺术殿堂时,付出了艰辛与努力,因而华文戏剧节不光是戏剧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华文地区通过戏剧进行相互对话,促进华文戏剧的互动与发展的需要。
  第四届华文戏剧节上,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戏剧界专家学者沉下心来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术研讨,在近二十年华文戏剧发展的特点与趋势这一大主题下,戏剧的观众与观众的戏剧,戏剧的创新与戏剧的市场,当代戏剧观众的构成等一个个命题被39篇论文频频触及。四地学者时常各执己见,有时甚至“对阵捉杀”,互相质疑,但会上会下亲情融融、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场面十分感人。
  由戏剧的演出进而开始心灵的对话,再至结下深厚的友谊,华文戏剧活动如一座桥梁将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张扬、维系得颇为动人。当第四届华文戏剧节的帷幕轻轻摇落时,对两年后的再次相会,所有人心中都存下一份美好与温馨的期待。(附图片)
  《兰陵王》剧照
  《纪念碑》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