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享受先进文化的滋润——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长廊建设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10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基层文化建设巡礼

享受先进文化的滋润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长廊建设巡礼
本报记者郅振璞
  雄浑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有一道西迄额济纳沿河绿洲,东抵蒙古族母亲河额尔古纳的绚丽彩虹。
  这道彩虹,不似雨后彩虹瞬间即逝。它是全区4200公里边境线上各族军民10多年实施“边境文化长廊”文化工程的心雨飞起的烂漫巨虹。初冬时节,记者踏访这片茫茫草原,再次欣喜聆听到,这里沿边千万军民建设边疆文化长廊的动人音符。
  边疆文化建设景象新
  眼下祖国正北方的锡林郭勒盟枯草稀疏,银装素裹。站在锡林浩特市广场,听到不少苏木(乡)嘎查(村)的文化站室面积都在二三百平方米,记者深为锡盟人屡遭灾害毅然在文化建设中崛起的韧劲而感动。
  锡盟西部的苏尼特右旗(俗称“西苏旗”),上世纪50年代成立了全区第一支乌兰牧骑。现在,旗委、旗政府又投入200多万元,兴建了“那达慕”大会场,修缮了乌兰牧骑排练厅,充实了基层文化站室。
  盟委宣传部长其木格,谈起全盟文化建设津津乐道:“锡盟12个旗县市,就有5个旗县市、17个苏木(乡)、67个嘎查(村)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000多公里。现在,从盟到旗县市都有两馆(群艺馆、文化馆)、一站(乡镇苏木文化站)、一室(嘎查文化室)。”
  其实,内蒙古边疆文化建设到处都是一派热闹景象。在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他们正在重点装备沿贺兰山、额济纳沿河绿洲、沿旗县新铺油路干线和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的基层文化站,以增强其对周围地带的文化辐射服务功能。走进额济纳旗居延绿洲附近的巴彦宝格德苏木文化站,但见文体、阅览、广播电视、技校等活动室一应俱全,站舍面积达250平方米,图书数千册。尽管这个苏木地广人稀:2.4万平方公里上只生活着600多人,牧民职工还是集资2.4万元,加上苏木3万元,建起大漠上第一个苏木有线网。电视每晚播出,舞会每周一次,难怪干部群众满脸喜悦:“我们现在是劳动在田里,吃住在家里,休息娱乐在文化站里。”
  今年29岁的恩克,是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绿原文艺演出队”创立者。他经常编写小品、好来宝、相声等作品,串联几个嘎查(村)的男女歌手,唱红了正镶白旗。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的孙淑艳,2000年初在全区成立第一家私营电影放映公司——“银河电影公司”,两年来她的足迹不仅撒遍呼伦贝尔,还远涉通辽市的相邻旗县,深受农牧民的欢迎。像天上星、地上草、原上花,恩克、孙淑艳这样的文化人在草原上数以万计。
  舞起生活的五光十色
  以蒙古族为主体,同居着汉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满、回、朝鲜等多民族人民的内蒙古,是一个团结欢乐的边疆民族大家庭。内蒙古把边疆文化建设和谐地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当记者来到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和陈巴尔虎旗时,那欢庆党的十六大召开的盛大的广场舞和服饰新奇靓丽的多民族欢迎舞,令人如痴如醉。市委宣传部长赵立华指着眼前鄂温克族自治旗布里亚特蒙古人服饰表演队说:“我们这里是蒙古族发祥地。蒙古族和独特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艺术,经群众自发演出,变成了一道文化风景。”
  据了解,呼伦贝尔人从1996年就致力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1997年基本形成一套具有浓郁特色的广场舞。目前全市13个旗县市区的草原、广场,常常出现万人欢腾的场面,给达斡尔的“乌春”说唱、鄂伦春的“篝火节”、鄂温克的“瑟宾节”,注入了时代色彩。
  就连蒙古人传统的“祭敖包”,今天也在边境文化长廊建设中焕发出青春活力。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查干敖包苏木,每年各嘎查祭敖包丰富多彩:大家欢聚一堂,老年人默念一年好收成,青年人“敖包相会”建友谊,还有精彩的赛马、摔跤……
锡盟阿巴嘎旗,最北部的青格勒宝拉格苏木,牧民人年均收入已达3600多元。千余牧民与某边防团3个连队,靠着文化纽带团结奉献在数十公里的中蒙边境线。军民文化站室设施齐全,逢年过节,大家一起举办各类友谊赛和军事项目表演,极大丰富了边疆牧民文化生活。
  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明锐自豪地说:“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全区还要抓紧优化边境文化人才结构,出人才,出创作。同时,文化体育设施我们也会坚定不移地抓下去,要让文化的和风细雨永远滋润各族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