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受到关注的“中国制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13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受到关注的“中国制造”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丁刚
  回想起两年前刚到美国时,中国加入世贸的谈判还没有结束。美国很多专家学者当时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中国将如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现在,当中国真的跨进了世贸的大门,有些人好像才意识到,如何与一个崛起的中国打交道也是一个挑战。有朋友因此建议,请那些担心“中国制造”会造成威胁的人去可口可乐总部看一看,听主管人员讲一讲可口可乐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又有机会多走了几个美国城市。亚特兰大便是其中之一。当地一位导游告诉我,这两年来亚特兰大参观访问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为了一睹可口可乐总部的“芳容”。记得1979年中美建交的当天,可口可乐就重返中国市场。如今20多年过去了,它已成为在中国名声最响的美国品牌之一。在可口可乐的展馆,记者了解到,可口可乐生产300多个品牌的产品,销售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总收入的70%来自于美国之外,而中国市场当然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
  可口可乐的成功显然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由此,我想起了今年9月采访过的一家设在美国艾尔波顿市的中资企业——中石公司。这个由中国厦门万里石公司在美国开设的分公司主要经销中国出产的碑石。今年7月,《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突然使中石公司引起了媒体关注。文章说,一家中国石材公司打进了素有世界花岗岩之都美称的艾尔波顿市,抢走了当地许多美国公司的“饭碗”,“全球化的阴影扩散到了美国的石碑之都”。有的媒体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提出:“美国墓碑镇如何应对中国威胁?”
  中石的故事其实只是一个小例子。这一年来,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国人对“中国制造”似乎越来越关注了。有人在竭力鼓动政府采取保障措施,对中国产品实施更严格的配额;有人说美国将面临“一切都是中国制造”的威胁;还有人指责中国是在“输出通货紧缩”。最近一段时间,此类报道更是不断见诸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就用了一个酸溜溜的题目:《中国会出其不意地赶上西方吗?》
出现这些论调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之时,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中国对美出口不仅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而且也吸引了大量美国投资。普通美国百姓也许用不着去看那些枯燥的经济数据,他们从美国商店里越来越多的挂着“中国制造”标签的货物,就能够体会到中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货的增加,对于面临经济衰退冲击的美国老百姓来说,好处自不用说。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就讲过,从中国进口的平价家庭用品和服装有助于在过去几年里控制住美国的通货膨胀,并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质量。但是,中国货带来的竞争也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可以预料,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国制造”还会是一个热门话题,因为中国是市场最大、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一些中国企业会扩大自己的市场,另一些中国企业或许会失去原有的市场。这就像一些美国企业也许会落伍,另一些美国企业却会走到前面一样。可口可乐就是一个例子,据说它已经占有了中国饮料市场20%的份额,对中国的饮料业形成了严峻挑战。中石公司首席执行官苏弦对经济全球化就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它应该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否则,那就不叫经济全球化了”。(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