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面对“暴力怪圈”的困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13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面对“暴力怪圈”的困惑
  本报驻埃及记者徐平
  中东局势复杂多变,但脉络是清楚的。工作虽紧张,但对记者来说倒也无所谓。可是面对无休止的巴以暴力冲突,总感到说不清道不明。
  就让具体事例来说话吧。
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杰哈德”11月15日针对以色列总理沙龙的“中东反恐”成功地发动了一次伏击:以色列士兵护送一些犹太定居者从附近的卡亚特·阿巴定居点到希伯伦中心的陵墓去朝圣。穆斯林和犹太人都相信亚伯拉罕及其妻子沙拉葬于此地,所以都把那个陵墓奉为圣地。但当犹太定居者祈祷后返回时却遭到伏击,共有12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15人受伤。
  此事首先使双方1997年达成的一项过渡性和平协议受到威胁。根据该协议,希伯伦大部分地区由近13万名巴勒斯坦居民自己管理,以色列在希伯伦只有少量驻军以保护约450名犹太定居者的安全。伏击事件发生后,沙龙随即指示加强希伯伦犹太人聚居区与附近一个犹太人定居点之间的“联系”,大量增加希伯伦驻军,更多地将这座西岸巴勒斯坦城市纳入以军控制范围。沙龙这么做自然进一步激起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除被阿拉伯人指责为对和平不感兴趣外,来自伯利恒的“哈马斯”成员11月21日晨在耶路撒冷西南部梅纳海姆地区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上引爆了自杀炸弹,炸死12人,炸伤40多人。于是沙龙在与以色列国防军高级将领紧急磋商后于当晚宣布巴以双方8月达成的协议无效,下令对巴勒斯坦发动大规模报复行动。仅几个小时以后以色列军队的坦克和装甲车又重新封锁和占领了此前不久刚刚宣布“自治”的伯利恒。以军的报复又使巴勒斯坦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国际社会明确谴责并要求双方停止一切形式的暴力行动,但没有什么效果。暴力冲突的恶性循环仍在继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无辜百姓仍在流血丧命,冲突双方似乎无意从自己的角度来检讨,只是一味指责对方。为什么没有哪一方首先作出让步?比如,以色列先从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全部撤军——但谁又来保证以色列的安全与生存权?再比如,巴勒斯坦首先停止一切反占领的反抗——可又有谁保证以色列肯定会撤出全部阿拉伯领土、并让巴勒斯坦立国?于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流血怪圈还将继续这么转下去。地区局势无法稳定,世界也不得安宁。
  为什么国际社会的调停斡旋收效甚微,且显得那么软弱无力?是事情太过复杂,还是当事方的立场态度有问题?是地区有关国家只强调自己的理由,还是参与调停的国家本身首先考虑自身利益?巴以冲突如何了?巴以冲突何时了?
  以色列应该归还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巴勒斯坦人民应该享有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同样,以色列人的安全与生存权也应该得到保证。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目标似乎相当清晰明白,可为什么总是可望而不可及呢?(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