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艾滋病不该成为卖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13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不吐不快

  艾滋病不该成为卖点
  刘成友
  最近,许多媒体追踪报道了贵州的艾滋病患者小琴和男友小明来京举行婚礼一事。媒体对此报道,期望引起全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关心,并提出给艾滋病患者以应有权利这样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初衷是好的,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可是也有一些媒体的报道没有本着客观、理性的原则去宣传报道,反而有炒作跟风、哗众取宠之嫌。围绕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一些媒体的报道内容和用语,以及由此所显露出的趣味、态度,不但让广大读者反感,甚至引起了两位当事人的不快。据报道,小琴和小明原本在北京站下车,但由于提前打听到消息有备而来的记者太多,直到火车入库才下车;原本定于长城脚下举行的婚礼也临时改到颐和园举行。
  围绕这一事件的报道,检讨我们的一些媒体,我以为,对艾滋病的报道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不炒作。现在媒体竞争激烈,导致一些报刊热衷炒作,吸引眼球,提高卖点。比如:有的媒体把“艾滋女”这样的称呼做到标题中,这个称呼显然不尊重当事人。为什么不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个更准确的称谓呢?
  二是不猎奇。一些媒体的宣传显然利用了部分公众对艾滋病的猎奇心理。部分公众的猎奇心理满足了,宣传效果却适得其反。
  三是不跟风。某些媒体对这一事件所显露的超乎寻常的热情,让我们有必要问一句:关于艾滋病,为什么报道,报道什么,怎样报道,持何种态度等,我们的媒体考虑好了没有?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其含义是反羞辱、反歧视,善待艾滋病患者。我们的媒体应该持这样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去宣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