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每天出摊就有希望”——记武汉一个“低保”户的一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19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每天出摊就有希望”
——记武汉一个“低保”户的一天
新华社记者俞俭李兴文
不久前的一天,记者跟踪采访了汉口延庆里社区一个“低保”户,他们日复一日,吃苦耐劳,坚持着一份收入微薄的劳动,在艰难的生活中守望着一线生机和希冀。
  早晨6点多,卢小宝和每天一样,起床后洗把脸就出门了。将上百斤的工具箱搬上自行车后架,侧着身子从窄窄的小巷推出来。在武汉江岸区三阳路口,他有一个自行车修理点,离家也不甚远,一刻钟就安顿好了。
  卢小宝说,每天这么起早,主要是学生的自行车常常要打气,打一次气两角钱。这一天是节日,学校放假。他有些失望。
  卢小宝今年44岁,妻子和他同岁。1992年,他所在的厂子倒闭,回家没事干了。他指指头,告诉记者,七八岁时得过脑膜炎,有后遗症,有时神志不怎么清楚,儿子也被遗传了,变成痴呆。
  小巷曲曲弯弯,光线也不大好。摸索着走上一架陡陡的木楼梯,就到了卢小宝家。他的妻子郭月仙,激动地将我们请进门。她显得比较结实、能干,穿得也还整洁。
  离卢小宝修车点不远,郭月仙摆了一个衣鞋摊。已经摆了五六年,当初借了300元作本钱,只卖一些鞋袜、短裤、棉毛衣等小件衣物,整天就是这样坐在摊边,过往的行人看一看,问问价钱,有时候守一天,也不见得能卖出去一件,前一天就只卖了两条短裤。“虽然每天挣不到多少钱,但总比在家里闲着强,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救济。”
  下午3点半,有个学生模样的人推来一辆旧车,卢小宝给换了两个刹车皮,赚到了1.5元钱。他见链条锈了又帮忙上机油。卢小宝说他修车价钱最便宜,紧螺丝上机油都是免费的。
  记者来到郭月仙的摊前,她还没有卖出一件东西。她说,这天过节,生意也不好,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儿子健健玩了一圈回来,缠着妈妈要东西吃。记者买了两罐椰奶,他接过后就一个劲吸起来。“不是月仙,这孩子早没了。小宝的脑筋时好时坏,这个家就靠她在维持。要是她心狠一点,丢下不管,父子俩就完了。”旁边的李大妈这样一说,郭月仙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记者离开时,健健有些依依不舍地望着我们。记者陪郭月仙去外滩,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她说节假日来外滩玩的人很多,听说玩具荧光灯卖得好,能赚几块钱,比摆摊还划得来,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不过要卖到11点多钟才能回家。
  “对于像我们这样有一半残疾人的家庭,能天天吃上饭不容易。”郭月仙说,“每天我们出摊了,就有了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