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滚滚比拉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1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滚滚比拉河
郑荣来
一年前去俄罗斯东部的比罗比詹市——一个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作匆匆的三日之旅。始发地是鹤岗,那里离萝北名山口岸只有两小时车程。而名山与俄罗斯的口岸阿穆尔捷特隔江相望,声可呼应。那江即黑龙江,俄人称阿穆尔河。
  从名山口岸摆渡,经彼岸的阿穆尔捷特镇,再坐4个小时汽车,便到比罗比詹市。该市是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会。
  比罗比詹市容很漂亮,像个公园城市。马路大都林荫蔽道,树木葱茏,时见绿色草地,点缀着街头空地。天色蔚蓝,空气清新。
  全市人口近10万,密度并不大。行人从容自在,少见行色匆匆、急如星火的赶路者,感觉不到快节奏的生活。“比肩接踵”这个词,在这里难有用场。马路上没有人大声喧哗,也未见有人使用手机。
  马路上的车辆适度,虽然据说几乎每家都有小汽车,但街上未见堵车现象。豪华小车不多见,公共汽车大都为一节,且时见破旧不堪者。街头没多少交通警察,人们过马路很守规矩,红灯一亮就站住,绿灯不亮不过街,显示了一种儒雅的斯文。
  参观列宁广场,本是下午的项目,但上午临时决定不去了,改为自由活动即购物,我等大为扫兴。上午看过幼儿园和博物馆之后,我们看表才11点多,于是要求车子绕一绕,看看列宁去。此时已是当地时间下午2点多,早该是吃午饭的时候了,但导游还是同意了。
  列宁广场在比拉河一侧,列宁塑像面河而立,距河岸四五百米,身后树木葱郁,广场可容数万之众。这天阳光真好,我们纷纷在列宁像的不远处,留下一个个有意义的镜头。
  列宁去世已经78年(1924年1月21日逝世),他生前不会想到,他会被后人缅怀至今。据说在萝北口岸对岸的阿穆尔捷特小镇,也有个列宁广场。我不知道,遥远的远东百姓,何以对列宁如此情有独钟?
  人们记得,在11年前的俄都红场上,已无知觉的列宁遭到非议,能否继续在这里呆下去,都成了问题。此事引起举世关注。
  开国元勋,真的被人民抛弃了吗?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古今中外都如此。心怀偏见,便对已逝的显赫人物,施以非礼,以为如此便能衬出自己的伟大。因此,鞭尸、刨坟、砸碑、倒像、焚书、铲题刻、改历史……无所不用其极。而真正伟大的人民,却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评说。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的后人如何实践他的主义,今人又如何评价他的主义,都不是列宁的事。如果列宁在世,安知他就不会随时代,合着前进的步伐,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主义?须知,他是尊重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人。
  现代文明也使人变得聪明。人们已不再以自己的好恶,决定自己对历史人物的遗迹采取何种行动。德国特里尔人,不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相悖,而去亏待他们的乡贤,相反,他们想方设法保留并不断修缮马克思的故居;法国巴黎人,不因巴黎公社与该国当今的主流观念抵触,推倒百年前的巴黎公社墙,而是让今人得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历史文物。中国奉化溪口人,把蒋介石这个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头子”的故居和别墅,给予完好的保存和修缮,显示了大度和文明。比罗比詹人,不也是聪明人吗?!
  绵远的历史是个过程,其间不知有过多少事件和人物,把这个过程装点得色彩斑斓。事件的是与非,人物的臧与否,千秋功罪,后人自有评说。让影响过历史进程的事件和人物,留下带着自己色彩的痕迹,想必也不是多余之举。悠长的比拉河,流过了悠悠岁月,见证了多少人和事,它不会评判历史,却能记录春秋。
  列宁面对滚滚的比拉河,似乎也如孔老先生那样咏叹:逝者如斯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