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汀江两岸绿意浓——福建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1
第4版(要闻)
专栏:

  汀江两岸绿意浓
——福建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纪实
赵鹏傅华生
沿鹰厦线,越闽中山区,顺汀江南下,眼前一片绿色。站在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前在福建最后一战的松毛岭上,闽西长汀县城尽入眼帘。可就是这样一块美丽的土地,你怎能想到它曾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呢?
(一)
在长汀县河田镇一个叫柳村的地方,曾因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柳村不见柳,河比田更高”的景象,又因此地属于红壤区,四周山岭尽为赤红色,故称“南方火焰山”。
据1983年的普查,河田镇水土流失面积达11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且逐年加大。其中,强度、极强度流失占近60%,山头平均每年下蚀2厘米,径流水区坡面侵蚀平均为每年每平方公里8580吨。当时的河田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并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区。
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长汀县也因此走入了一个“山更光、水更浊、田更瘦、人更穷”的恶性循环。
(二)
十几年来,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都相继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治理长汀水土流失。2000年伊始,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从这一年开始每年由省直有关部门筹资1000万元,市县乡镇和农户配套1000万元,专门用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省委书记宋德福和原省长习近平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提出了“守土有责,寸土必争。再干8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的要求。10多批林业、水保、水利、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深入长汀考察后,向当地提出了“收起柴刀扛起锄,治山治穷一把抓”的攻坚新思路。
“收起柴刀”,就是实行严格封禁。全县乡乡建专业护林队,村村设专职护林员。为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县政府采取补贴办法,改烧柴为烧煤,并大力推广沼气池。“锄头扛起来”,就是把治山与治穷结合起来。县里在治理区内推广“等高草灌带”种植法、“老头松”施肥改造、容器育苗等;在流失区修建谷坊、蓄水塘坝等工程;在果园内修建防洪沟,变以前的“三跑”(跑水、跑土、跑肥)为“三保”。另一方面,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鼓励吸引干部、群众、外商从事林业开发。
截至今年10月底,该县已完成改坡101公顷,种果树210公顷,种草451公顷,封禁4000公顷,建沼气池795口,提前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全年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三)
由治山与治穷相结合而催生出来的绿色产业,现在也已成为长汀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在小牛古坑的绿色生态猪养殖场,山上有果、山腰有猪、山下有草、利用沼气,形成一种良性生态循环,这里的“远山”牌商品猪肉远销省内外。在原本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田镇,全镇种植烤烟1.3万亩,种果2.4万亩,养殖绿色河田鸡120万只,年人均纯收入2800多元。
据测算,今年河田水土流失区地表最高气温只有58摄氏度,而1983年是76摄氏度;年降雨量在100—200毫米时,水土流失从以前每平方公里4000多吨降至1500吨,最少的是100吨,部分地方还实现了基本不流失;极强度流失区从80万亩减至30万亩。汀江无语绕汀城,春风已绿汀江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