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让绿色家园更秀美——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2
第1版(要闻)
专栏:

  让绿色家园更秀美
  ——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郅振璞吴坤胜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内蒙古大草原曾以水草丰美著称。由于气候干旱,加之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使草原生态日益恶化,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面对严峻局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作出决策,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双赢”目标。同时,对沙化退化草原实行了大范围的围封、休牧、轮牧、禁牧,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实施“生态移民”,加大对天然草场的保护,使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经过治理后的草原再现了绿草如茵、风吹草低、蓝天碧野的秀美景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变化。让我们关注草原,呵护草原,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建设新的生态文明,谱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不能不吟唱这首北齐人留下的《敕勒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人们从这首优美的歌曲和历史形成的影响中了解内蒙古,了解塞外大草原。内蒙古草原总面积近88万平方公里,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广袤的草原是内蒙古1400万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内蒙古以及我国“三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又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其毛、绒、肉、乳、皮等畜产品在国内市场举足轻重。
  为洞悉内蒙古草原生态现状,从冰封雪盖的严冬,到沙尘暴肆虐的暮春,至衰草返绿的仲夏、瓜香果硕的金秋,记者从西部的乌拉特到东部的呼伦贝尔,一次次来到草原深处,去探访蒙古族马背儿女改造自然、生存发展的家园。记者所到之处,既被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所陶醉,也为部分草原沙化、退化而痛心,更为2300万内蒙古各族儿女为恢复大草原的绿色生态进行的不懈努力而鼓舞和振奋。
  荒漠半荒漠:大部分草原已到了最后治理限期
  蒙古民族酷爱歌唱。那悠扬动听的民歌,总是伴随着美酒的醇香,年复一年地在草原荡漾。然而,映入眼帘的荒漠和干枯的土地、水土流失的沟壑、裸露的树根、力不能支的骆驼、顽强觅草的牛羊的惨状,令记者心头布满茫然与深思。
  史料记载,18世纪中叶,蒙古高原东部的科尔沁草原是一块“长林丰草……凡马驼牛羊孳息者数以万计”的绿色宝地;19世纪,蒙古高原西部的黑水河还是“巨浪涛天大石浮,龙形滚滚向古流”的壮观景象;20世纪40年代,居延海两岸仍然可以看到“红柳高达丈余,密生处人不可进,一望无际,方圆数千里”的奇观。还有,提起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科尔沁、鄂尔多斯等这几个遐迩闻名的草原,总会让人怦然心动。
  然而,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气候的恶化和大面积的垦草种粮,绿草逐渐稀疏,沙漠开始蔓延。资料显示,内蒙古7880万公顷天然草原中,退化面积达到4673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59%,并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沙化,而且大部分已到了“最后治理期限”。闻名遐迩的锡林郭勒草原,已失去昔日的风采。连草原最美丽的夏天,见到的只是稀疏的小草点缀着裸露的土地。赤峰市草原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延伸地段的南端、西拉沐沦河岸,以及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边缘地带。目前,赤峰市退化草场面积已达6900万亩,占全市草场面积的80%。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的土默特平原,由于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随山洪淤入黄河。连历史上有“林海”之称的大青山,如今也处处荒山秃岭。曾是科尔沁疏林草原腹地的通辽市和兴安盟,如今几乎寻觅不到当年孝庄皇后故乡草原的美景。科尔沁草原已经演变成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其范围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沙区土地面积达1.8亿亩。
  内蒙古草原的沙化退化,不仅严重危及内蒙古数百万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首都北京和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不应忽略的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内蒙古有207万公顷的草原变为耕地,换来的却是134万公顷土地的荒漠化。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东部5个盟市估计有97万公顷的草原变为耕地。专家估算,开垦一公顷草地将导致3公顷草地的沙化。一首顺口溜就非常形象:一年开荒,二年打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超载放牧,也使内蒙古草原不堪重负。内蒙古现有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8800万公顷减少10%以上,而牲畜量却增加几倍;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3.4公顷、80年代中期的0.7公顷降到目前的0.6公顷,牧草覆盖度锐减。载畜量大了,草刚长出来就被牲畜吃掉,加剧了草原的沙化退化。
  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加速草原的沙化。内蒙古草原中生长着丰富的药材,像甘草、麻黄、知母等。据估算,每挖一株甘草,就有5平方米的草地成为“陪葬品”。因滥挖甘草、麻黄、黄芪等药材,至少有7万公顷的草原被毁。国家虽然已禁止挖掘这些药材,但要恢复被破坏的草原植被尚需时日。
  对草原功能的片面认识,也是造成草原退化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把草原当作牲畜的“粮食”,忽略草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草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但使牲畜失去“粮食”,更严重的是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湖泊断流干涸、虫鼠灾害频繁、沙尘暴愈演愈烈;大气中的煤烟型悬浮颗粒物、酸雨、水源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都直接间接危害草原生态。
  内蒙古大草原沙化退化,自然因素也好,人为因素也罢,最关键的是缺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对现代草业在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对草原重利用轻建设,加上原始、落后的放牧不断加重掠夺程度,致使反馈机制瓦解,“靠天养畜,只取不予”,或是多索取,少投入。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内蒙古草地的投入每年每亩不足1分钱。“九五”期间草原建设逐步受到重视,但每亩投入平均也不过0.50元,而200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是112亿多元。投入与产出失调,使内蒙古的草地畜牧业成为经营粗放、成本极低的产业。
  草原的报答:谁先觉醒谁受益
  内蒙古大草原严重沙化、退化的严峻现实,逼迫人们主动采取恢复生态的对策。
  乌兰察布盟几任领导班子率先探索,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理性地提出“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即每建成一亩水旱高标准农田,退下二亩旱坡薄地,还林还草还牧。尽管这期间我国北方地区持续多年大旱,但是天道酬勤,累计退耕种树种草1380万亩,牧草覆盖率从20%提高到40%。一度伤痕累累的乌兰察布草原出现了一片片新绿。
  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通辽市,从1998年启动生态精品工程。利用5年时间,全市8个旗县市区,各建一处林草地面积20万亩以上的工程。奈曼旗的巴苇穿沙公路33公里,高大沙丘连绵起伏,沿途10万农牧民采取造、封、飞(播)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等综合治理措施,3年间在两侧200米宽的沙丘上埋设固沙草方格7500延长米、面积3000亩,营造杨树固沙林1.3万亩。
  去年被授予“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城市”称号的赤峰市,坚持打“草”牌,出“绿”品,引导农牧民积极开展草地灭鼠、草地围栏、围封恢复、种树种草,涌现出内蒙古第一个荣获“全球环保500佳”的敖汉旗和第一个实行禁牧令的巴林右旗。赤峰市还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走“禁牧舍饲”之路。在牧草生长发育的休牧季节,全市出现了8000多万亩草地不见牛羊的景象。
  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是我国现存较好的草原之一。长达1724公里的边界线,基本上绿林覆盖、碧水长流;林地占全国10.17%,草场占全区11.4%;河流湖泊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9倍。保护“北国碧玉”
  已摆上呼伦贝尔市委的议程,经国家批准的呼伦贝尔生态示范区正在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力求到201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50%。呼伦贝尔人要担负起为全球守护一份绿色草原的重任。
  为保护草原,广大农牧民做出了巨大牺牲。今年夏天,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布日都嘎查,31.8万亩沙化草场要禁牧,全嘎查67户牧民要迁往他乡另谋生路。俗话说:故土难离。牧民们搬家时是含着泪水一步一回头。然而,所有人最终还是迈着坚定的脚步走了,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难以割舍的草原。他们明白,草原母亲已经疲惫衰弱,再也无力承载牛羊的践踏和养育儿女的重负了。
  十字路口:新世纪畜牧业的发展抉择
  进入新世纪,保护草原生态,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牧民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
  去年8月就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储波,以崇实务实求实著称。他明白,草原生态的好坏,事关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国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大局。每到草原沙化严重的地区调研,他都反复强调,一定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采取禁牧、休牧和轮牧等措施,解决超载过牧问题,靠大自然的自身修复功能,恢复草原植被,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储波特意把“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列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五项重点工作中的两大重点,并响亮地提出“以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自治区政府主席乌云其木格提出,对畜牧业这一“立区产业”必须扬弃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草原畜牧业的二次革命,发展生态畜牧业。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关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意见》以自治区党委文件下发。《意见》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如何加快转变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科教兴牧战略等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和具体措施。这是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的一次变革。
  各盟市雷厉风行,纷纷亮出各自的大手笔。
  为了扭转生态恶化态势,锡林郭勒盟11个旗县市在去年开始建设草原生态移民新村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又提出“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的发展战略。通过退耕还草,把1200多万亩耕地建成草场。自治区区直机关和企事业的144个单位,分别对口支援锡盟103个贫困村分批实现围封转移,今年生态移民2135户,就地禁牧2678户。水土流失严重的鄂尔多斯市,在城郊、水土保护、高效农牧业三类经济区全面禁牧,实行舍饲养畜。两年内在绒山羊、细毛羊两类经济区逐步推行4至6个月的禁牧。全年禁牧面积3570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2.7%,舍饲养畜320万头(只)。阿拉善盟经过逐年探索形成了“收缩开发、保护生态”的思路,把2000多名牧民全部迁出贺兰山区之后,今年又果断引导农牧民发展二、三产业。
  一年来,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取得了明显效果,畜牧业正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区舍饲半舍饲牲畜比重已达71.2%,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肉类总产量、牛奶总产量,预计分别比上年增长1.5%、2.3%和42%,绵羊毛、山羊绒和其它畜产品产量也在平稳增长。而这些成绩是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基础上取得的。抓住国家实施沙源治理、天然草原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牧草种子基地建设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通过围栏、轮牧、休牧、种草、飞播治沙等多种形式,草原保护和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上半年,全区禁牧、休牧草场面积达1.56亿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6.35%。
  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使草原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上取得了“双赢”局面。
  跨越式发展:偿还历史欠账和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草原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对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讲述最多的无非是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虫害严重、草场人口和牲畜负载加大……其实,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原因:科技作用削弱。
  科技人员出身的正镶白旗旗委书记张猛,从吉林农大毕业到锡林郭勒草原工作已整整20个春秋,来正镶白旗任职也有5个春秋。他当过盟科技局长,酷爱研究草原,没想到自己掌管一片草原,建设起来也感到吃力。他说,上世纪80年代有不少科技人员对生态建设力不从心,纷纷离开心爱的草原。眼下,研究草原的科技人员少,建设草原的科技人员更少。加快培养草原科技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在内蒙古大草原,像张猛这样对草原情有独钟又热血奔涌的干部不在少数,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常常听到无能为力的声声叹息:投入不足。为恢复草原生态,设置铁网围栏需要钱,种树、种草需要钱,牲畜改良需要钱,实行圈养、舍饲外购饲草需要钱,打井取水需要钱,牧民迁移需要钱……多年的欠账,如今要偿还,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记者在赤峰市喀拉沁旗大牛群乡通太沟,看到群众20年治理出23条总长117公里山间林草网,漫山遍野的柠条、黑松、沙棘,绿满了这里的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沟,20年投入还不足40万元,每年2万元要渗透群众多少汗水?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的民营企业和个人正在投入沙区治理,如何支持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内蒙古的整体生态治理,只有大幅度的增加投入,才能较快地补偿历史性欠账。根据计划,内蒙古今后每年草原建设总规模要在3000万亩以上,其中人工种草1000万亩。如此巨大工程,单靠捉襟见肘的自治区财力难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阿拉坦敖其尔坦言:对草原建设,要像抓农业、抓粮食一样,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为此,他建议国家建立“草原建设发展基金”,增加对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
  在结束这次漫长的采访后,内蒙古草原生态得到整体治理的消息令记者振奋:从2000年开始,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天然草原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等7大工程,内蒙古全部列入其中。近5年,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已投入85.6亿元,治理区域涉及全区的96个旗县,两年间治理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面积就达到2700万亩。日前,储波向记者透露,未来几年国家将在退牧还草和草原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较大幅度地投入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内蒙古各族人民对恢复绿色草原生态充满信心。
  西部地区的生态问题正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西部地区“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关怀着内蒙古大草原,全国人民关注着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奋力保护和建设着绿色家园。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内蒙古大草原,这是你留给人们脑海中的一幅风情画。让我们衷心地祝福你!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