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乌兰察布盟生态恶化得到遏制8年退耕还林还草超过1400万亩,治理“三荒”600万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3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乌兰察布盟生态恶化得到遏制
  8年退耕还林还草超过1400万亩,治理“三荒”600万亩
  本报讯记者彭俊报道:距离北京300公里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8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已超过1400万亩,治理“三荒”(荒滩、荒坡、荒山)600万亩,2000万亩的人工草场,使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已建成一条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50公里的生态绿色屏障,生态恶化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乌兰察布盟历史上曾水草丰美,畜旺粮丰。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粮为纲,垦草种粮,扩大粮田,使畜牧业比重优势丧失,生态严重恶化,年降水量下降到200毫米左右,耕地沙化面积达88.8%,天然草场几乎全部沙化退化;北部5个旗县82个乡镇苏木群众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个别地方已到了沙进人退的地步。乌盟距离首都很近,生态恶化严重影响和威胁北京生态安全。1994年初新产生的中共乌盟盟委班子在深入调查研究、剖析盟情的基础上大胆决策,经自治区党委批准,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畜牧业大盟的发展战略。
  还林还草还牧,恢复生态,必须把一部分耕地退下来,乌盟人均12亩耕地尚难解决温饱,再退耕种草群众拿什么糊口?盟委根据乌盟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从“进”上突破,首先让“土豆立盟”,果断将违背规律的以早春作物“两麦”(小麦、莜麦)为主的种植结构变为以质优价高的马铃薯为主、杂粮杂豆为辅的“一薯两杂”的种植结构。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994年的150万亩扩大到2000年的500万亩,总产量由11亿公斤上升到50多亿公斤,市场价格也翻了一番,使农民人均增粮150公斤,增收750元。接着,突破高寒地区不能种植玉米的“禁区”,采用地膜覆盖、坐水点种、配方施肥、良种选育的综合技术,大力度大面积推广旱地覆膜种植玉米成功,最低亩产250公斤,是种小麦的5倍,秸秆可养2只羊,收入400元,以种带养,每亩综合效益是种小麦的10倍。群众得了利,玉米播种面积以每年50万亩的速度扩展,现在稳定在250万亩左右。这一决策为解决吃饭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进退还”的8年,粮田虽然减少了一半,人均占有粮食却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纯增1300多元,单一种粮结构的大收缩,为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大规模生态建设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乌盟按照以“进”促“退”,进退结合,边“进”边“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将耕地划为“进区”和“退区”。在“退区”立草为业,要求像种粮那样种树种草,对退耕种草地按土地承包政策落实产权,把退耕还草恢复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针对治理面积大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一面从扶贫,以工代赈,水利水保,畜牧、盟旗自筹以及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等多种渠道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面坚持狠抓生物措施,以种植防风固沙性能好的柠条和成本低的多年牧草为主,种养结合,确保每年治理开发300万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