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人性化关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3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可贵的人性化关怀
  王斌来
  医患关系紧张,早已不是新闻。提起看病,不少患者、家属满腹怨气:看脸色、送红包、甚至挨宰,着实窝心;医护人员也常常一肚子苦水:再高明的医术也做不到包治百病,风险大、辛苦多,有时还要挨骂,谈何容易。重庆儿童医院以真心沟通换得理解,以真诚关怀赢得尊重,营造出和谐的医患环境。他们探索出的“医患沟通制”在服务理念上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到“以病人为中心”,值得提倡。
  “医患沟通”看上去简单,如何做到并长期坚持下去很难。首先,医护人员除了要有敬业精神,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治病救人这一特殊的职业要求医护人员要有崇高的医德。患者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治疗希望,医护人员就要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由于医患双方在医学知识上的不对称,医护人员眼中的常见病,对患者来说,可能是头一回遇到。处于指导甚至说了算地位的医护人员,如果能从“我是患者、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冷、硬、卡”等现象就不会发生。
  其次,患者、家属也要明礼。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风险性很高的学科。到目前为止,生命过程和许多疾病尚未被人类完全认知或未发现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这就需要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从维权的角度讲,患者、家属有知情权、选择权,医者须给予充分尊重。但医疗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提出了正确的诊疗方案,如果家属不支持、不配合,也会危及病人安全。建立在明礼基础上的信任,能够增强医生治病的信心,从而避免医生为减少纠纷采取“防卫性”诊疗措施。
  第三,医患间构筑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听患者、家属多说几句,给患者、家属多说几句,就会拉近距离,化解矛盾,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