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在失望中徘徊——2002台湾形势圆桌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2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在失望中徘徊
——2002台湾形势圆桌会
本报记者曹宏亮吴亚明孙立极陈晓星
新世纪的又一年快要过去了,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本报赴台记者举行圆桌会,以各自的印象、观察和思考,描绘了一年来台湾的社会状况,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以及未来一年台湾的前景。
  徘徊复徘徊
吴亚明:总的来说,自从2000年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的社会和经济一直处于急速的转型和变化之中,这种转型和变化没有方向感,没有凝聚力。这种状况今年尤为突出。反映在现实当中,就是政治纷争持续不断,经济发展回暖乏力,失业率升高,收入水平降低。民进党上台前开的许多选举支票都没有兑现,人们所期待的清明政治不见踪影,扫除黑金的承诺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社会分裂更加严重,民众普遍没有信心。最近结束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以及各种统计数据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孙立极:确实是这样,台湾向阳基金会最近公布的“2002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数调查”表明,台湾青少年今年的痛苦指数高于前两年。这份调查共分教育、家庭、休闲、法治、区位环境、两性及未来期望7个方面,结果最让青少年痛苦的是对台湾未来的忧虑。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经济成长率比照前两年虽有回升,但全年成长率预计也只在3.1%左右。企业所得税预计短收650亿元台币,50万人失业,100多万人生活无着。这些都表明,大概除了极少数政治人物以外,台湾整个社会情绪都比较低落,可以说,人们在失望中徘徊,在痛苦中挣扎。
陈晓星:与祖国大陆的关系也同样徘徊不前,不仅台湾同胞失望,所有关注台湾前途和两岸关系的人都十分失望。尽管民进党当局上台至今口口声声要发展改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可事实上,他们不仅延续了李登辉“两国论”造成的两岸紧张局势,而且在制造分裂、支持“台独”、脱离祖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举凡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谋图加入联合国、不惜巨资购买军火并从事金钱“外交”等等,都说明这一点。“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就指出,美国在台商会会员人数从前年的900人降至去年的800人,今年又降为700人,显示美商渐渐离开台北。美商认为,台湾仍有很多大政策不确定,例如两岸关系政策,使台湾和大陆美商往来很不方便,如果两岸的往来更为方便,就更愿意留下来。
曹宏亮:更具深意的是,台湾当局也是在失望中徘徊。无论岛内政治力量的消长,经济发展的速度,人民大众的信心以及对自己的满意的程度,还是两岸关系现状,他们尝到的更多是苦果,而非甘果。例如,台北、高雄两市的市长选举结果,连他们自己都承认是民众给予的一次鞭策和惕励;金融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役取消农渔会信用部,一开始大有壮士断腕的气概,结果在12万农渔民的抗议之下,顿时没了勇气,赶紧悄悄后撤。有困兽之斗的“一边一国”论抛出还没有喘口气,在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下,又急急忙忙改口。国际舞台上的碰壁和丢人现眼当然也令人气馁。更有甚者,尽管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限制这个,不许那个,可事实上不少统计显示,台湾对外投资者有高达70%的选择祖国大陆;旅游者中如果有两个人出境观光,其中就有一个前往祖国大陆;不仅卸任的,就是现任的官员,包括民进党的不少人,不仅络绎不绝参访祖国大陆,悄悄投资大陆的更不在少数;学生、歌手也越来越多地把祖国大陆作为个人发展的理想天地;至于佛指舍利在台供奉这样的盛事所引起的文化认同等“大陆热”,对于急于想推行的“台独”理念和“去中国化”的台湾当局来说。当然只有失意和痛苦。
政阙人违和
孙立极:台湾当局失望也罢,徘徊也罢,都是他们自找的。有阳关大道不走,偏要挖空心思走独木桥,结局必然如此。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台湾同胞跟着倒霉,跟着痛苦,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大业受到影响。比如两岸之间的“三通”,我们党一开始倡议,就指出这是符合两岸同胞利益的,可台湾当局总是一拖再拖,从当年的国民党拖到今天的民进党。拖到今年,从陈水扁到主管经济的负责人都不得不承认,“三通”符合台湾的利益,“三通”是主流民意,“三通”是大势所趋,今年“一定要‘三通’”。结果,通来通去,最终只允许回台湾过春节的台商“包机”往返,还要绕道香港和澳门停机。一叶知秋,像这样“拼经济”,发展两岸关系,带来的必然只有徘徊和失望。
陈晓星:当然,公正地说,目前台湾的困难不是一夜间形成的,而是有着一系列历史和现实的肇因。关键是民进党当局没有、也不想从形成这些困难的历史和现实中总结经验教训,反而一厢情愿继承、延续错误的东西,无视、拒绝正确的东西,逆经济规律而动,逆主流民意而动,逆世界大势而动。这样一来,本来可以让台湾更好,结果却让台湾更糟。例如,由于台湾当局一直刻意阻挠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的局势随时都可能风云突变,台湾的前途、人们对台湾的信心自然紧紧系于其与祖国大陆的关系上面。台湾当局不好好经营其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反而不时挑起事端,加剧紧张局势,让台湾的前途未卜,人们对台湾的信心降低。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论的当天,台湾股市狂泻284点,正是投资者对台湾缺乏信心的最好说明,也是台湾当局造成台湾在失望中徘徊的生动写照。
曹宏亮:古人说,人和万事兴,人和甚至比天时、地利更重要。台湾发展到今天,早就面临许多瓶颈。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转型,投资市场的狭小,劳动力的升值,新兴资本的扩张和需求,都受制于台湾的地狭人少,受制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样的“地利”,加上世界性经济不景气的“天时”,台湾当局和其他少数政治人物不思以“人和”克服转型时期的困难,反而各打算盘,各树一帜,勾心斗角,围着权力宝座打转。如此内耗,自然只是阻力,而非动力,只能涣散人们的信心,涣散社会的凝聚力。比如,明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可一些政客一定要挑起中国文化的认同问题,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的问题。这样的无事生非,理所当然地会引发社会分裂和对抗。
吴亚明:这一系列的代价是,台湾民间投资今年负增长0.3%。民间投资意愿今年4月还上升8.7%,11月却已变成了负9.3%,准备明年投资的也减少6.2%。与此同时,外商来台投资也出现逐年减少趋势,去年衰退33%,今年又减少43%。有四至五成的企业对政局安定的渴望竟超过“稳定汇率”、“放宽工业用地限制”及“租税优惠”等经济措施。所以,连当局也不得不承认,台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信心不足”。
  希望在祖国
陈晓星: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衷心祝愿台湾同胞来年好运,台湾形势柳岸花明。遗憾的是,我们感受到的气氛,我们看到的情绪,我们听到的议论,却是明年并不乐观。台湾综合研究院日前公布的预测表明,明年的成长率仍将为3%左右的偏低水平。104人力银行的调查表明,38.3%的企业将视明年初的景气状况再决定是否增加员工。24%的上班族预期明年薪水会减少,68%的上班族愿意接受减薪条件继续工作,“节俭”成为民众身不由己的“时尚”。
曹宏亮:经济形势不乐观是意料中的事,就大环境而言,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回升乏力,美国进入伊拉克的战争箭在弦上,这对非常依赖国际市场的台湾来说都不是有利条件。就台湾自身而言,由于2004年春天又要进行抢领导人交椅的选举游戏,进入明年下半年,当局和其他政治人物以及财界巨头就差不多全卷入选战之中,相互攻讦、相互揭短、合纵连横、分化组合的种种谋划和行动将成为主要兴奋点,真正打拼经济的时间最多只有七八个月。以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规律,七八个月做出的业绩可以想见。而且,由于选战的影响,社会分裂的伤口将再度撕开,人们对台湾的前途、对台湾的信心将再度大打折扣。没有了信心,当然也就不会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和辉煌。
吴亚明:说到信心,确实如此。如果台湾同胞有了信心,台湾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而且,以我的感受和印象,现在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最有信心,短时间内最能唤起人们信心的是稳定良好的两岸关系。如果台湾当局能认清形势,迷途知返,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切实采取措施,承认“九二共识”,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上来,顺应主流民意,尊重投资者的意愿,尽快实现“三通”,台湾同胞的信心,台湾社会的民心士气将会很快回升,一切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以台湾目前最为倚重的高科技产业来说,如笔记本电脑、主机板、液晶显示器、数码相机和投影机等,将成为明年拉动经济的主要产业,但台湾资讯市场情报中心统计,今年台湾资讯硬件业在祖国大陆生产的比重占整体产值的46.9%。祖国大陆低廉的生产成本,才使台湾资讯产品更有竞争力。
孙立极:我们经常说,台湾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大陆紧紧连在一起。事实上,这一论断如今有了新的更加现实的涵义。从去年11月份起,祖国大陆就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到今年年底,台湾投资者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额高达300多亿美元,仅1至10月,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就超过30亿美元,创造了年投资增长30.2%的新纪录。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贸易额达235.8亿美元,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16.3%,较去年同期增长35.8%。台湾对大陆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1%以上,仅次于日本。这意味着,台湾的发展和繁荣已经紧紧系于祖国大陆。台湾一些有识之士说得好,台湾的安定、团结和向心力也取决于与祖国大陆保持应有的关系。此言不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