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人工耳蜗真奇妙——澳大利亚东西行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3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连载

  人工耳蜗真奇妙
——澳大利亚东西行之二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李景卫
12月3日一早,澳大利亚外交外贸部国际新闻中心主任戴安娜·尼尔森女士带领记者一行驱车穿过悉尼港湾大桥,向北悉尼方向驶去。15分钟后,我们来到一座白色建筑,这里就是让更多人能聆听奇妙声音的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公司。
  登记领取参观证后,亚太地区市场开发部经理贝迪·奥克诺先生首先带领我们到生产人工耳蜗的关键部位——植入体的车间参观。植入体是植入人体耳朵里面的装置,设计使用寿命为75年,要求非常高,既要防水、防血,又要防止体内各种矿物质的腐蚀。车间里生产条件特殊,温度、湿度严格控制,同时要求无尘、无噪音,连空气都得顺着一个方向流动。我们的参观只能隔窗进行。
  技工们穿戴特殊的工作服和鞋、帽,双手戴着胶皮手套,在一种液体里精心加工、清理每一个小小的装置。她们的工作虽不是什么强体力劳动,但精力需要高度集中,一天下来也是够疲惫的。隔窗望去,她们都是清一色的亚洲女性。我们就此发问。奥克诺先生幽默地说,因为亚洲女性心灵手巧,又能吃苦耐劳。
  接下来,奥克诺先生借助幻灯片向大家全面介绍人工耳蜗。人的语言能力由听力促成和提高,因此,人工耳蜗不单是一个听力系统,而是一个完备的语音交流系统。人工耳蜗系统具有内置和外置两部分。内置系统即上述植入体,用外科手术植入,以多组光纤与听觉神经相搭;外置部分由麦克风、导线、传输线圈和语言处理器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麦克风将声音传输到语言处理器,语言处理器将声音分析处理为编码信号,再送到传输线圈,传输线圈把编码信号透过皮肤传送到体内植入体,在这里转换为电信号,传送到听觉神经纤维,大脑对听觉神经传来的电信号加以识别,产生听觉。
  当奥克诺先生展示实物时,大家觉得人工耳蜗太小巧玲珑了。外置部分只有一粒花生那么大小,可挂在耳后,也可佩戴在发卡上,就像漂亮的饰品;内置系统体积不到中国2分钱硬币大。奥克诺说,这个小小的装置植入体内后,患者无异常感觉,且灵敏。
  澳大利亚的人工耳蜗技术发展十分有趣。1968年,墨尔本大学医学院教授格莱姆·克拉克无意中见到一群蜗牛在爬行,他联想到人耳的内部结构与蜗牛很相似,进而想到制造一个类似的装置,来解除耳聋患者的不幸。但由于当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到1978年人工耳还是一个一米见方的“庞然大物”,安装在墙上,患者需要坐在旁边,插上特殊的“耳机”才能听到声音。1982年,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公司成立后,这一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工耳从墙上走进患者的衣袋,最后发展成为今天饰品似的人工耳蜗。
  目前,世界上2%的人口有听力问题,0.5%的人口需植入人工耳蜗或借助其他装置解决听力问题,促进语言能力。但据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公司的资料,现在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只有4万人。可见,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前景都十分可观。(本报堪培拉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