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5年来我国已累计发行6600亿元建设国债,明年还将继续发行国债,会不会引发风险?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继续发行国债风险不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3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权威释疑

  5年来我国已累计发行6600亿元建设国债,明年还将继续发行国债,会不会引发风险?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
继续发行国债风险不大
本报记者富子梅
  贾康首先向记者解释说,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由政府实施的反周期宏观调节操作,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目标是扭转需求不足、经济偏冷和增长速度偏低的状态。从理论上说,这一政策不可能年复一年长期坚持,必然要在完成反周期调节任务后淡出。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的关键性前提是其基本目标得到了实现,具体标志是经济运行由冷转暖的拐点稳定地形成,即经济增长曲线稳定地由下滑转为调头向上。
  联系到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贾康指出,尽管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一年中取得的种种成绩表明,这样的一个稳定拐点是有可能在今后不算太长的时间内出现的,但由于我国经济正日益融入全球经济格局,而明年国际经济局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现在还不能断言经济回暖的稳定拐点已经出现。到底何时出现,尚待继续观察。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还需坚持实施一段时间。同时,我们应当及时研究相关经济因素和总体形势发展,合理把握政策调节中必要的相机抉择。
  “辩证地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一些副作用。”贾康说,“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债务余额和赤字规模的扩大使风险因素有所积聚,当然还包括在某些方面增强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程度,持续的政府投资还会在某些领域产生效用递减等问题。”
  从我国经济运行现状看,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7%,低于国际上3%的安全警戒线。国债余额为GDP的18%左右,远低于国际上60%的安全警戒线。但贾康坦言,今年财政收入增幅的回落和财政支出的刚性,会增加赤字控制的难度。同时,尽管国债发行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发债空间并不像名义指标显示的那样大,实际空间还需考虑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亏损挂账等因素。不过贾康认为,从总体上判断,近期我国没有债务风险;由于物价的持续走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也不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现阶段这一政策的效应主要是拉动民间投资,而不是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