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电力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即将出台,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即电力行业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电力要破垄断坚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3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电力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即将出台,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即电力行业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厂网分离,竞价上网”——
电力要破垄断坚冰
  本报记者冉永平
  不得不走的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从过去严重缺电到目前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局部超前,也就是十几年的事。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过去体制下不是也发展不错吗?为什么还要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对此,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树杰认为,事实上我国的电力体制已经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为了缓解电力严重短缺的局面,1985年以后我们实行了发电市场部分开放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刘树杰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打破垄断在那时候已经开始了。目前,独立发电公司或者说产权多元化的发电公司的发电比重已占社会发电量50%左右。发电市场已经不是铁板一块。
  但是,当时的政策也有很多不甚规范之处,留下了诸多后遗症。比如,为了吸引资金,当时甚至把回报定到了20%的高度。为了实现这么高的回报,势必要很高的电价才能支撑。这在短缺时代问题不明显,但到了供需相对平衡阶段,矛盾就浮出水面。你的电价高就没有市场,但由于电力产业没有实现市场化,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相互交织,导致谁的电能上网并不完全按照价值规律来定。
  刘树杰说,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有两条路。一条是退回去,取消独立电厂,继续“大一统”格局。因为都是自家的电厂,谁赚都是赚到自己家,因此也可以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但是这样做,且不说是否会有活力,就是复杂的产权问题就不具备可操作性。而第二条路就是实行市场化,让市场的杠杆来发挥作用。
  市场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比如过去,一个水电厂丰水期发电成本极低,但是电厂不会自行调低电价,它会希望用行政力量保证自己的电能以较高的价格上网,以获得高利润。真正实现市场化后,大家公平竞价,竞争上网,因此,谁的电价便宜谁就有竞争力,发电企业就有了降低成本和上网电价的内在动力。
  改革能优化资源配置
  电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提高电力工业的整体效益。厂网分开以后,电厂实际上都变成了独立电厂,断了血缘关系,因此可以做到让最经济的电厂多发电。比如在丰水期水电成本低就多发水电。而枯水期火电有成本优势就多发火电,从而实现网络的优化,提高整体效益。同时,由于大家都有竞争压力,也必然导致企业争相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微观效益。
  电力体制改革将给消费者带来什么?专家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后,电价会有结构性调整,会有升有降。
  目前电价体系混乱,地区差异、不同用户差异很大,而现行电价体系没有准确反映各类用户对整个系统造成的耗费。比如居民用户与一些高耗能的企业用户相比,居民对系统的耗费要大得多,但是在电价上二者却没有差别。再比如一些地方对娱乐业用电价格定得很高,这也不是基于成本的定价。这种定价其实具备了垄断定价的最显著特征,即不按照成本、耗费定价,而是根据用户支付能力定价,定一个用户能够支付的上限。因此电力体制改革后电价是升是降不可一概而论。
  进而言之,改革目的是长远的,不能仅盯住短期内电价是否下降。比如我国发电企业在环保上普遍欠债较大,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把环保投资刚性化,发电企业的成本就会大大上升,从而导致电价也无法迅速下降。但从受益角度看,给大家一片更洁净的天空,何尝不是改革带来的好处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