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是精品还是垃圾——透视“高定价低折扣”图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4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是精品还是垃圾
  ——透视“高定价低折扣”图书
  本报记者杨雪梅
  在前不久举办的北京地坛书市上,记者看到一套24卷的世界文学名著宝库原本定价近1680元,却以200元的价钱卖出,而一套定价6800元共20卷的《中国私家藏书》也能用几百元的价格买下。在河南、山西等地举办的特价书市上,一些定价昂贵、包装精美并冠之以“精品”、“宝库”、“经典”、“全书”之类名目的大砖头书动辄便以一折或二折的低价销售。在一些宾馆饭店、车站的广场也可以找到这类书籍的踪影。
  当读者拎着成捆的书回家时,心中却充满了疑惑:图书也可以像服装一样大甩卖吗?图书的定价到底有无标准?这些在书市上甩卖的书与新华书店出售的书到底有什么区别?有关专家特为此类书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高定价低折扣”图书。不排除这其中也会有些质量不错的书,但可以肯定地说,大多数是伪劣产品,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一堆精神垃圾。
  粗制滥造,胡拼乱凑,令人难以卒读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刘建国介绍说,“高定价低折扣”图书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在内容上大多以古典名著、史学典籍、百科全书、大型工具书、名人传记、绘画艺术等为主。在形式上多以大书、套书面目出现,少则十几本,多则上百本,有的还加了礼品光盘。这类书籍的发行区域多集中在特价书市、宾馆饭店、图书批发市场,一些集贸市场本不从事图书批发业务,也堂而皇之地批发这类书籍,也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通过网上销售或者上门直销。而在正规的新华书店较为少见。
  为了降低成本,出版商往往粗制滥造,胡拼乱凑,文字错误百出,令人难以卒读。很多看上去包装精美的书籍,看不了多久就会散页,常常会有几十页的重复或缺失。
  一些正规的出版社深受“高定价低折扣”图书之害,北京出版社副社长韩凯认为,虽然不能排除极少量出版单位依然在从事买卖书号的自杀行为,但大多数的“高定价低折扣”图书是盗版、盗印或盗用正规出版社的名义出版的非法出版物;有些是由书商与印刷厂非法加印的;还有一些是出版社与社会上的书商或工作室合作出的。
严重背离产品价值的“价格”,从一开始就没有被使用过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曾说,目前我国的图书市场一方面表现为竞争不充分,而另一方面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又大量存在。众所周知,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高定价低折扣”书籍的价格从一开始就没有被使用过,它的价格严重背离产品的真正价值,不是为了竞争,纯粹是为了赢利。
这种“高定价低折扣”图书已经给图书的正常销售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不了解内情的读者会因此而认为图书出版是暴利行业,价格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毫无科学性可言。有的读者则会认为现在图书的定价都太高,因而基本不会买新书,只等着到书市或者特价书店去购买打折的书。一般的新书原本在销售半年之内才可能降到八折销售,但因为有盗版的存在,有“一折书”的存在,一些新书也不得不以五折或更低的价格出售。小而言之,“高定价低折扣”图书已经影响到正规出版单位的正常营销活动;大而言之,它已经损害了整个出版事业的诚信度。
新闻出版总署计财司孙明司长介绍说,从1993年开始,我国图书的价格基本放开,除大中专中小学教材由国家定价,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的定价报总署备案外,其他图书均可由出版社自行定价。但书价放开并不等于价格想怎么定就怎么定,国家有《价格法》,对于什么是价格欺诈有明确的解释。目前国内出版的图书定价一般是成本的2.5倍至3.5倍,而西方国家一般都在5.5倍至6.5倍之间。现在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有十余万种,其中高定价的图书向新闻出版部门申报的不足100种,然而在市场上出售的高定价图书则不下三四百种。可见其中大多数是非法出版物。
很多出版界人士认为,“高定价低折扣”图书与一般意义的薄利多销是两个概念,图书也不可以像服装一样大甩卖,毕竟图书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它的价格在图书生产出版之际就已经确立。其实很多“高定价低折扣”图书是以公款消费为对象的,中间环节产生的高额回扣都进入了个人的腰包,读者并不是最终的受益者,这同当年风行一时的高价挂历同出一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