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给体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4
第8版(体育)
专栏:体育产业篇

  给体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本报记者许立群
  如果说几年前“体育产业”这个专有名词还是仅存于理论家们口中的深奥术语,而今越来越多的人正有意或无意地在不同层面上与“体育产业”发生着某种联系,并在与其近距离的亲密接触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回望2002年中国体坛的焦点热点,人们会发现原来体育也可以有这样一种新鲜的解读。
  说到底,经济基础将决定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上海,正是凭借其超人的经济实力在过去的一年里接二连三打出漂亮的“组合拳”,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旗舰。
  前九届中国体博会一直在全国各地轮流举办,很多城市看中展会诱人的经济效益都在想方设法成为体博会的固定“庄家”。而国家体育总局9月份在上海举办了第十届体博会后,已经决定将体博会长久地留在上海。打动国家体育总局的是上海国际化的专业展馆设施和完善、标准的配套服务。
  10月的上海又给中国体育产业掀起了一股狂澜。上海与世界一级方程式管理协会达成协议,从2004年至2010年的7年间,世界上最昂贵的运动F—1将落户上海。F—1赛事堪称与奥运会和世界杯齐名,世界上几乎所有实力卓然的城市都向往着让F—1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言。现在F—1全年共17站分站赛中15站在欧洲,亚洲仅日本和马来西亚有两站赛事。上海承办赛事的经费将高达50亿人民币,而这一投入至少要10年才能收回。然而,这个高高的门槛并没有让上海望而却步,因为上海对自己乃至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
  如果说F—1还是纸上谈兵的话,11月由上海导演的代表着世界网坛最高水准的网球大师杯赛总决赛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手笔之作。本次大赛的直接成本高达1300万美元,而上海组委会通过寻求商业赞助和出售电视转播权(800万美元)、门票(350万美元)、纪念商品以及提供餐饮、休闲等服务,不仅实现了收支平衡,而且略有盈余。不过,大师杯赛最大的收益还在于赢得了国际网球巨头们的认同。国际网球联合会已经考虑将大师系列赛中的一站移至上海。果能如此,这就意味着上海又开辟出一个新的稳定的财源。
  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体育彩票特别是足彩的出笼,不仅让一部分人实现了“财富梦想”,更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以一个彩票销售点能解决2个人就业为标准,那么全国体彩销售点就可为5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此外,体彩的热销还促进了传媒、出版、印刷等行业的兴旺。
  2002年中国体坛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中国运动员的海外淘金热潮。无论是出征英超的孙继海、李玮峰和李铁,还是已经在美国NBA篮球王国中渐显王者之气的姚明,他们个人的竞技实力当然无可置疑,但更不容忽视的是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商业动机,他们都是一个个野心勃勃的商业战局中的一枚棋子。
  在姚明成为休斯敦的一枚“火箭”之后,有姚明出场的每场比赛的中国观众竟然达到了1500万,而在美国,上赛季NBA总决赛的平均收视观众也只有1100万。有专家认为,通过姚明,NBA将迎来全球化的第二次良机。我们已经算出姚明如果在NBA打球到40岁,他仅工资收入就可高达25亿人民币,但我们无法计算清楚的是NBA以及其他众多打“姚明牌”的产业高手们从中国市场卷走的金钱究竟会有多少,而可以肯定的是后一个数字将是大大高于前者的一个天文数字。
  同英超和NBA在中国的热播相比,我们自己的联赛却显得没什么精神,特别是年末传来的百事可乐不再冠名甲A的消息更是给不够景气的中国足球泼了一盆冷水。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低下是导致百事可乐退出的根本原因,每年1亿多人民币在一个没有水平和激情的赛场上打了水漂,谁会不心疼?通过产业化运作并得到了丰厚市场回报的中国足球(也不仅仅是足球),也许的确应当警醒,在竞赛市场上,如果不能提供优良的产品(优秀的选手和优质的比赛),迟早要被市场所遗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