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走文明发展道路奔全面小康目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4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

  走文明发展道路奔全面小康目标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历史经验证明,正确的路径选择对于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的发展实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美好的目标靠正确的路径来实现。十六大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正确发展道路
  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农村。
  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农村尤其不发达。在全国12亿多人口中,有60%多在农村,尚未脱贫的人口也大多在农村。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村经济发展放慢,与城市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怎样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实现奋斗目标,首先要解决好发展道路问题。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否体现了发展目标的本质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是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本质要求的深刻体现。其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才有实现的基础条件。其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的全面发展,而生活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富裕起来,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其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既有利于当代的发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其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才能最终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已涌现出一些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先进农村,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江南小村,村民不足八百,耕地不过千亩,40年前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2001年全村共完成社会总产值12.1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3095元。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先后被命名为“全球生态500佳”、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委会、全国首批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基地、国家AAAA旅游区(点)、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环境教育基地等。1991年10月,江泽民同志亲临视察,称赞滕头“是一个了不起的村庄”。滕头的发展业绩了不起,它所走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了不起。
  正确的发展道路来自创造性实践。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发展道路是具体的。我国地广人稠,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路子不可能完全一样,必须脚踏实地,大胆探索。正确的发展路子是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滕头村的经验生动地说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创造性实践表现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即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有了这四“新”,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够逐渐清晰地展现出来。
  发展有新思路。创造性实践是在新思路的指导下展开的。多年来,滕头人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思路始终没有停滞。他们从改土造田开始,用了15年时间,投工43万个,将800多亩零散的低产田,改造成4亩见方、整齐划一、旱涝保收的“吨粮田”,解决了吃饭问题。然而,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温饱”上,而是适时发展效益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逐步形成了目前的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科技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科研农业、示范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群,“吨粮田”变成了“万元田”。他们还引进人才,兴办工业,实现了滕头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村有各类企业37家,职工近万人,2001年完成工业产值8.8亿元。工业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并没有使滕头人满足、停顿,他们正在向新的产业领域进发。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生态发展与产业进步、村貌改造结合起来,力争把滕头建设成绿树成荫、百鸟和鸣、花果相间、四季飘香的新农村。新的发展思路使滕头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有新突破。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滕头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他们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对村属集体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改组改造:适宜于集体经营的,继续实行目标管理;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骨干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小型微利企业,则采取兼并、租赁等办法,盘活存量资产。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他们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个体私营、集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改革的深化,理顺了产权关系,调动了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更快发展。1991年—2001年,10年间村级集体收入增加了11.5倍,创造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4倍。
  开放有新局面。对于任何经济区域来说,都存在着发展的无限性与有限的资源、市场的矛盾;经济发展越快,这个矛盾就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的出路就是开放。只有坚持扩大开放,引进来,走出去,才能充分利用区域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滕头在通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坚持向开放要资源,要市场,要效益,要改革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一是把外商引进来。在全国招商引资的热潮中,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凭什么把外商引进来落户扎根?滕头的经验是,凭着诚信加精明,靠着优美的环境和灵活的机制。二是把产品卖出去。滕头人具有开阔的眼界,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变化情况时时放在心上。2001年,全村出口交货值5.02亿元。村办爱伊美服饰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服饰出口生产基地。三是走出去办企业。占地仅1.1平方公里的滕头村已容纳不下迅猛发展的经济,他们开始走到村外办企业,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已经在河北等地承租土地1万多亩,发展花卉苗木业,2001年产值超过1.3亿元。四是搞旅游,办开放基地。滕头人不仅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而且把它看作是促进对外开放的基地。2001年来滕头的中外游客达55万人次。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和信息,在各种文化比较、信息交流之中,滕头人增长了见识,打开了思路。有了开放的大好局面,文明发展的道路就越走越宽。
  各项工作有新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滕头人具有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善于根据全局发展的需要,寻找局部的差距;通过弥补局部的不足,促进整体的发展。他们把强村富民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坚持创业创新,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由单一集体经济向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跨越。他们坚持把生态和谐作为发展的方向,形成了“清清渠水绕村庄,绿树成荫花果香”的村容村貌。滕头村以先进文化来提升生态建设层次,拓展生态建设内涵,引导生态建设方向,使生态建设达到新境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提高本村科技教育水平和旅游品位,他们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对联姻”,共同开发一批高科技项目,建起了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天文台、科技馆和音乐广场等,利用这些设施,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吸引游客,可谓借智育才和生财一举两得。截至目前,滕头已接待各地师生80多万人次。抓各项工作有新举措,最终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抓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
  关键是“党组织过得硬”。只有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勇往直前,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选择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又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历史的自觉行动。几十年来,滕头村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迈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文明化”这三大步,创造出骄人的业绩,其关键就是江泽民同志所评价的:党组织过得硬,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滕头村党委强村富民有过硬的本领,抓精神文明建设有过硬的措施,在群众心中有过硬的形象,而支撑他们过硬的本领、措施和形象的,是他们过硬的思想、精神和作风。
  与时俱进的决策思想。领导者的首要职责是决策。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以来,滕头村党组织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领导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跟上时代、超越自己为价值取向进行决策。“没有预见,谈不上领导。”早在几年前,滕头村党委一班人通过学习世贸组织知识,预见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将会受到一定冲击。为此,他们未雨绸缪,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积极应用高新农业技术,完成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他们的农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出口国际市场,化解了可预见的农业风险。二是在决策中坚持“两手抓”,追求整体进步。长期以来,他们形成了“五抓五不忘”的决策原则,即“抓物质文明,不忘精神文明;抓先富,不忘共富;抓工业,不忘农业;抓改革开放,不忘党的建设;抓经济发展,不忘生态环境”。三是坚持富而思进,努力从不足、教训、问题中寻找决策的切入点。许多外来参观的人感到滕头村已经近乎完美了,但滕头村党委一班人却能讲出许多不足。他们经常把自己同国内外更发达的农村进行对比,同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进行对比,查找差距,从中看到前进的方向,作出相应的决策。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滕头村党委始终牢记并忠诚地实践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满意为最高准则,村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目的上,一切为了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从改土造田建“吨粮田”到办企业,再到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红线是“建富裕村”、“做文明人”;在工作方法上,一切依靠群众,依靠人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尤其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事业、情感、待遇的吸引下,如今已有300多名大学生到滕头村就业,成为推动滕头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三先”、“四不”的自律意识。在滕头,群众把党委形象地比作电脑的主机,是全村发展的主心骨。而党委一班人认为,只有主机的每一个部件都是优质的,抗腐蚀,耐磨损,这台主机才能高效运转。因此,党委时时不忘自身建设,旗帜鲜明地提出并坚持“三先”原则:凡是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党委成员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委成员做到的,书记首先做到。党委成员和村干部还约法“四不”:不多占股份,不领最高工资,不住最好的房子,不拿最多的奖金。他们一心为公,办事公道,讲奉献,比业绩,以自身的实践证明了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全体村民的拥戴。
  民主、诚信的团队精神。滕头村党委认为,奔小康、实现现代化是群众的事业,只有最广泛地团结群众,才能把大家的劲拧成一股绳,共奔小康。讲团结,首先要靠一种正气、一种精神,这就是他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艰苦创业,永不满足,坚持两手抓,一犁耕到底”的滕头精神。这种精神是滕头团结奋进的基础。其次,注重民主制度的作用。民主制度是团结的最可靠保证。滕头村党委模范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按照党内民主程序决定问题。再次,对内对外同样讲团结、讲诚信。滕头村党委教育干部群众做买卖必须讲诚信,“和气生财”,即使自己吃亏,也不能失信于人。他们从不把到滕头务工的外地人当外人,而是友善、平等相待,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正是由于有了本村人与外来务工者、国内外广大客户的和睦与合作,才有了滕头的经济繁荣和共同富裕。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我们从滕头村的发展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论述所闪耀的真理光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的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创新的胆魄,不懈奋斗的韧劲,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团结群众的优良作风,这就是滕头经验的启示,也是广大农村走文明发展道路、奔全面小康目标的必要条件。
  (课题组成员:邵孝杰李浙杭井君朱达何伟执笔:井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