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抢救民族民间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4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抢救民族民间文化
  编者的话: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更本源、更深层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众多、文盲众多、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里,更多的人是通过民间文化接受熏陶教育,人们通过说书唱戏,知道曹操、刘备,而不是通过《三国志》。然而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从沿海向内地、从城市到乡村、从中原汉族地区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大家在愉快地告别过去,民族民间文化的式微自然不可避免。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近年来围绕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作过多次专题的立法调研,今天我们从委员聂大江提供的调研报告《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的思考》中摘取部分段落刊登,以引起世人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关注。
  整体生存状态令人担忧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挑战,这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严肃问题,中国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遗产,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民间文化的状况开始衰落,目前已经凋零到令人心惊的程度。
  传统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事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到了新的挑战,与整个体制转型同步,进入了新的转折时期。其外部表现即是大量国有、集体企业萎缩、解体、运作困难、生产不景气。而一时间大量涌现的个体经营户则陷入无序竞争之中,多数处境困难。如江西省20世纪80年代,有工美企业154个,90年代末,只留下30家。甘肃工艺美术原有50个品种,现只余下30个品种。福建为人们所熟知的工艺美术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竹编、德化瓷塑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北京、江苏、浙江等工艺美术发达的省、市民同样陷入不景气的状态。
  民间戏曲一些戏剧的衰落并不是自今日始,在张庚主编的《中国戏曲志》中,可大致看出一些省份民国以来戏曲衰败的轨迹,如四川,民国初年有剧种32个,已消失6个,无专业剧团的18个,一个剧团支撑一个剧种的5个。陕西,民国初年有29个剧种,到今天消亡2个,无专业剧团的7个,一个剧团支撑一个剧种的7个。又据广西文化部门材料,新中国建立初期,广西地方剧种18个,如桂剧、壮剧、彩调剧、邕剧、粤剧、丝竹戏、采茶戏、牛歌戏、牛娘戏、鹿儿戏、客家戏、文场戏、师公戏、壮师剧、侗戏、苗戏、毛南戏等,到上一世纪末,除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以外,其它剧种多已难得一见。一些剧种一发出抢救呼吁,大多是写一个好剧本,请一个名导演,排一出“精品”戏,上京演出,赢得领导、专家赞誉,随即打入冷宫。
  其他艺术形式年画、剪纸、皮影过去在民间都很流行,宋代已有彩版印刷年画,到清代,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作坊,如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四川夹江、绵竹,福建泉州,广东佛山等地年画都很出名。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剪纸,几乎南北各省都有,流传甚广,但学习的人主要是农村妇女,而且年轻人并不重视它的传承。皮影,原来在大江南北演出,但现在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小,团体越来越少。解放前,皮影剧团约有上千个,现在连两个人的团统计在内也不足百个,能够正常活动的只有十几个。
  少数民族的有形与无形文化少数民族的建筑、手工艺品、音乐舞蹈、服饰、借助语言传承的神话传说、民歌、古籍整理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必要的保护,面临失传的危险。
  保护民间文化的原则与对策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工作条件已经成熟,云南省人大、贵州省人大已率先制定了地方法规,在此基础上全国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起草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文化部与全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正酝酿开展一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有关部门也在组织进行一次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全面普查工作。
  我们不能为了保存传统文化而阻止广大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各民族人民要求改变自身某些习俗一定意义上也是民族进步的一种表现。历史上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事实上是通过适度的变异性来实现的。我们只能引导群众珍视历史,不忘根本,尽可能多地留下历史的痕迹。
  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要实行政府为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尽可能多地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应该也有可能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国外有很多成功经验,如法国就有“法国风景和审美观保护会”、“文化遗产基金会”等组织协助政府开展保护工作。
  而政府出资的保护则只能选择那些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高,有更强典型性、代表性的东西,立项编入名录,实行重点保护。可分中央、省、县若干级别,分级编选,各不重复。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通过文字音像手段记录下来,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当然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更重要的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参与新的创造。传统文化既应该化为“基因”,凝为骨血,潜在地影响人们的心理、气质、思维方式,也应该活跃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休闲娱乐当中,它可以原形原貌、“原汁原味”地出场,也可以顺应已变化了的形式、习俗、审美情趣,“适应性”地进入。
  由于各种原因,文化工作着力点一般都放在城市,而为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就必须把目光投向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礼失求诸野”,少数民族地区是传统歌舞的海洋、神话传说的故乡,内地农村也存在大量民间艺术之乡,如风筝之乡、剪纸之乡、木雕之乡等,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作为传统文化的沃壤,有浓厚的适宜于传统文化生存的氛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