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有这样一群人,终日埋首旧书堆中,为抢救传统文化而殚精竭虑修复文明的碎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4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有这样一群人,终日埋首旧书堆中,为抢救传统文化而殚精竭虑
修复文明的碎片
  本报记者施芳
  “为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起,医不善则随而毙……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装璜志》冬日正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拐过了几条小巷,我在一位干练的女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中国书店肄雅堂古旧书装订修补社。虽然置身于闻名遐迩的琉璃厂,修补社的门脸并不显眼,两扇木门大多数时候都是虚掩着。
  这天是11月20日,中国书店刚刚度过了50周年店庆。
为古旧书继命
中国书店修补古书很有些年头,建店的第二年即1953年便将部分具有装订修补技术的老技工组织到一起,几年后成立了古书装订修补厂,专事古书、线装书的修整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共装订修补古籍20余万册。
  古书,线装书的装订修补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通常情况下,收购的古旧书刊很多是残损本,尤其是历史久远的珍善本古籍,由于人为的损坏或鼠咬、虫蛀、风化、水湿、火烤等原因,往往破烂不堪,有的甚至失去原貌。修补一本书要经过配旧皮旧纸、补破页、裱糊、喷水倒平、衬纸、捶平、齐栏、订本、打眼订线、包角等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颇为讲究,这一技艺被称为古旧图书的“续命汤”。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批在抗日战争中被严重损坏的线装古籍,包括清雍正五年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等珍贵古籍。2000年6月,中国书店接受了修补1288册明清版古籍的任务,七八位技师不惮烦琐,将尘封了一个甲子的古籍逐一清点登记,厘清其版本、存佚及残损情况。历经火烧、水浇,60多年的风尘,这些书大多支离破碎,烧掉的部分早已焦脆不堪,触手即破;而水湿的部位更是虫蛀糟朽,形同一个个“书饼子”。他们把“书饼子”先用水泡,接着薰蒸、揭补。有些书页烂成棉絮状,更得小心翼翼地揭开。“我们丝毫不敢大意,这些书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稍有闪失将无法弥补”,负责这项修复工作的技师董书承说。经过9个月的辛勤劳作,这批珍贵典籍终于获得了新生。
  因其精湛的技艺,中国书店在海内外学者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老一辈学者都把自己视若珍宝的古籍托付给中国书店修复。如今中国书店仍然每年承担着修复五六千册古籍的任务,其中大多为读者慕名送来的活计。
古书医生盼后人
古书修复对操作者要求极高,既要熟悉不同年代书籍的形式和版式,有初步的版本知识;又要了解各个朝代的纸张、书皮和装订风格,能确认其性质、颜色和特征;同时又得技术熟练,操作细致。没有这些基本技能,几乎无法从事这项业务。
  一些身怀绝技的老技工以巧夺天工之技修补整理了大量的残破古旧书,被人们誉为“古书医生”。中国书店曾有雷梦水、郭纪森和张宗序3位国家级古籍专家,他们在古籍研究方面很有建树,是全国古旧书业中为数不多的“政府专业津贴”获得者,先后培养了近百名古旧书专业人才。
  为了让古书修复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有人,中国书店从未停止过努力。20世纪60年代,中国书店曾两次举办全国古旧线装书修补技术培训班,两年内为甘肃、江苏等十几个省、市图书馆培训了专业技术骨干。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店举办了3期全国古旧书业务培训班,对200多人进行培训。
  肄雅堂古旧书装订修补社现有职工30多人,年长者六七十岁,年轻的20多岁。田甜是位20出头的年轻人,一年多前从门市抽调上来从事古书修复。采访中未能遇到她,她和另一位同事到北京密云去参加古书修复培训班。听说年轻人悟性不错,师傅们也乐得传帮带。
  然而,古书修复终究不是一门热闹的学问,终日埋首旧书堆,需要耐得住寂寞,又要守得住清贫。为了练得一手好功夫,修补古书的技师们光是齐栏这些基本工序,就得反反复复练上数百遍。至于浆糊稀薄等技术细节,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搞这一行,既要有熟练的技术,更要心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中国书店副总经理恩亚立说。因此,中国书店50年店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职工继承传统,包括老一辈书人走街串巷收旧书的勤恳和认真钻研业务的精神。(附图片)
  修复前(左)与修复后(右)的古籍。韩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