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黄昆:根深叶茂常青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2
第2版(要闻)
专栏:

  黄昆:根深叶茂常青树
杨健 杨学聪
“我不是帅才,只是一个小兵。”82岁的黄昆拿着我们的采访提纲,仿佛学生接受面试。翻开履历,你会发现这位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头戴绒线帽的老人实在是一位传奇人物:———26岁留学英国,6年时间里连续提出“黄散射”、“黄k里斯理论”、“黄方程”,成为固体物理学界一颗耀眼新星;———1951年回国后致力于教书育人,为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指导培养出莫党、秦国刚、甘子钊、夏建白、韩汝琦等一代杰出学科带头人;———在小平同志的亲自关心下,年近花甲重返科研岗位,提出著名的“黄—模型”,解决了20多年来国际上相关理论存在的疑难,使我国半导体超晶格物理研究后来居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谈到眼下的工作,黄昆坦然间显出几分失落:“我现在每天实际上也就是坐办公室而已。做理论工作的到了70岁以后还想继续发展,很难。我没有能够超越这个限制。”黄昆说自己的特点是到第一线做具体的研究工作,“如果不是亲自动手、直接参与,很难做出什么有创新性的成果。宣传报道对我们这种年纪大的人,总是习惯地认为都会站得比较高,我说那是帅才,我不属于那个范畴。”1948年,玻恩邀黄昆合作,写一本“从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原理出发,运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晶体结构和性质”的书。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又是晶体点阵动力学的一代宗师。然而黄昆写作此书,却决不只是综述玻恩的成果,而是将自己研究上的最新进展和独到见解融汇其中。玻恩看过黄昆写的部分手稿后,在给爱因斯坦写的信中说:“书稿内容已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高兴了。”这一风格贯穿于黄昆学术研究的始终。据合作者朱邦芬教授介绍,黄昆喜欢“从第一原理出发”,即先不看已有文献,独立地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研究,防止自己的思路受他人束缚,丧失应有的主动性。“这使得黄昆的研究工作往往具有学术上的开创性与重要性。一系列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研究成果,即是例证。”黄昆而立之年携夫人艾夫·里斯归国效力,就任北大物理系教授,开始了长达26年的教学生涯。回顾这一段经历,黄昆承认,自己对科研工作更为向往,但因为是国家科学发展的需要,便“拿了做科研的态度去搞教学”。黄昆深感当时的教学传统“从书本到书本”,远离了教育的根本。于是他尝试将许多当时尚无定论的学科前沿动态,充实到教学中。他讲授普通物理,每周上3次课,6个学时,备课却要用50到60小时。黄昆的授课有两大特色,一是“假定听讲人对所听问题一无所知且又反应较慢”,二是无论讲过多少次,每次都要重新备课,所以黄昆在北大所开的课程最受欢迎。像夏建白院士等人,当年就是听过黄昆的讲课之后,从别的专业改投到他门下的。1977年,58岁的黄昆骑着自行车,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任所长。从1978年初开始,黄昆每星期抽出半天时间给全所科研人员讲授半导体物理的理论基础,前后整整讲了10个月。黄昆对在半导体所的这一段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引以为豪:“刚调到这边来时,一个是自己的年龄问题,一个是所里当时的境况,我心里是无数的。但既然调过来了,就要做努力。”在学科规划方面,他动员半导体所的主要力量集中在超晶格问题上,有力地推动了全所乃至全国在这个新兴领域的工作。他带头提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1984年,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他“理论物理弗雷曼奖”,“黄昆”这个名字再次在世界科学界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