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我国林业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任务最重、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初显成效 新增林草面积九千六百多万亩,一千六百多万农民从政策兑现中受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6
第7版(林业专页)
专栏:林业建设与小康社会

  我国林业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任务最重、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初显成效
 新增林草面积九千六百多万亩,一千六百多万农民从政策兑现中受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张鸿文
  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我国拉动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规模最大、任务最重、投入最多、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国家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从1999年开始了退耕还林试点。经过3年试点,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初步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认真总结成功的试点经验基础上,国家决定2002退耕还林工程年正式启动。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据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检查验收,1999年3省共完成退耕地造林572.2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99.7万亩。
  2000年,试点在长江上游地区的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湖南、河北、吉林、黑龙江等17个省(区、市)的部分县展开。试点总任务为退耕地造林564.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01.3万亩。据检查验收结果,2000年退耕地造林合格面积563.2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合格面积697.3万亩,分别为计划的99.7%和99.4%。同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安排退耕还林任务42万亩。
  2001年,试点范围又扩大到了广西、辽宁、江西3省区,计达20个省(区、市)。完成试点任务为退耕地造林63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45万亩。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启动,工程范围包括了20个试点省(区、市)及安徽、西藏、海南、北京、天津等全国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县达1800多个。2002年国家下达退耕还林总任务计划859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97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623万亩。截至11月底,已完成6198万亩,占年初计划的83.8%,占全年计划的72.1%,其中:退耕地造林2963万亩,占全年计划的74.6%;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235万亩,占全年计划的70.0%。
  1999—2002年国家累计下达及确认退耕还林计划任务12048.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779.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269.0万亩。1999年到2002年11月底,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9647.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770.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877.0万亩。中央投入累计达231.57亿元。
  2003年的退耕还林任务计划国家已正式下达,为1070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05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65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拥护。
  一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已累计新增林草面积9600多万亩,4700多万亩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状况得到缓解。据林业部门监测,1999年先行试点的四川省洪雅县,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每亩减少水土流失4.96吨,蓄水18立方米,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旱情旱象缓解明显,2001年全省遭受特大干旱,周围县市旱情严重,而洪雅县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农业生产连年丰收。老百姓高兴地说,“退耕还林实施三年来,洪雅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农民富裕了,青衣江的水更清了”。陕西省吴旗县2001年林草覆盖率达到49.6%,较1997年提高27.4个百分点,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0.88万吨,较1997年减少42.5%。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经被茂密的林草植被所覆盖,一些多年罕见的动植物重新显现,重点治理区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良好的区域小气候正在形成。
  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据初步统计,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1333万农户约5300多万农民,平均每户退耕还林4.3亩。仅3年试点期间就有410万农户、1600多万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受益,平均每户补助粮食870公斤、补助现金146元。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还可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增加收入。陕西省吴旗县洛源乡金佛坪村农民白占富一家4口人,承包26亩耕地,1999年将20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每年得补助粮食2000公斤、补助现金400元。退耕后,精耕细作保留的6亩川地,再加上院里搞蔬菜大棚,圈里养猪养羊,2001年,总收入达2万元,人均5000元,是退耕还林前的10倍。
  三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有效地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各级政府在开展退耕还林后,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发展舍饲圈养,开发绿色食品,开展森林旅游,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南郊乡峡口村5700亩坡地已退耕还林4100亩,农活少了,600多名青壮年进城打工挣钱,剩下的劳力也在发展养殖业和大棚蔬菜,实现了减地不减收。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流向山区,一些公司或个人利用农村广阔的土地和充足的劳动力,采取租赁土地造林,提供种苗、种羊和技术以及部分资金并回收产品等形式,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土地产出。
  四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和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以粮食换生态的重要性,了解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遏制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民群众逐步由“要我退”变为“我要退”,真正成为退耕还林的实施主体。陕西省榆林地区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中觉悟到,生态环境恶劣是其贫困的根源,提出与其“年年救灾,以粮保命”,不如“扩大退耕还林,以粮换生态”。据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问卷调查,98.5%的干部和82.2%的农民赞成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而且85.1%的干部和58.1%的农民赞成的理由是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这说明农民的生态意识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退耕还林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退耕还林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将对我国实现山川秀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