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繁荣文化促小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6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先进文化建设笔谈

  繁荣文化促小康
仲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报告把文化与经济、政治、民主法制和科学教育等一道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显示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必将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通常人们在谈论小康社会的时候,往往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经济指标,理解为一种形象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指数,这是十分偏颇的。事实上,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一个仅仅偏重于物质生活水准的低水平小康,而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个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目的的奋斗目标。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是在量变中产生的质的升华,是对社会发展理论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从广义上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即文化)是社会文明相互联结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短缺了任何一方,社会就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搞好了,生产力发达了,就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反过来,精神文明上去了,又能给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精神文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明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因而,“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大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心,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文化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宣传和传播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经验和奋斗目标,研究和回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呈现的新课题,弘扬和讴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疏导和清理在各种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与消极倾向,培育和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审美鉴赏情趣和文明行为规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为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