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永远的西柏坡——评剧《西柏坡》晋京演出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8
第4版(要闻)
专栏:

  永远的西柏坡
——评剧《西柏坡》晋京演出侧记
本报记者童古丽珂北京,雪后的寒冬里,涌动起一股滚滚热流。12月26日,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09周年纪念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在北京上演了大型评剧现代剧《西柏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与首都观众一道观看了演出。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西柏坡人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深深感动了台上台下每一个人。
  西柏坡,这块英雄的土地和这块土地上英雄的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人难忘。然而,同样让我们难忘的是,在共和国建设事业中,西柏坡人又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治理水患,这里的人民情愿舍弃家园、失去肥沃的土地,经历了艰苦卓绝、感人至深的搬迁与重建,谱写出又一曲动人乐章。
  1997年,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决定将这段不被外界所知的历史搬上舞台。此后几年中,主创人员多次到西柏坡深入生活,反复琢磨,几易其稿,终于形成了今天的评剧现代戏《西柏坡》,该剧讲述的是,1958年为根治滹沱河水患,确保京津和石家庄的安全,党中央决定在西柏坡建造水库。面对革命旧址和田地家园将沉入水底的残酷现实,以村支书柏凤为首的乡亲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一时间,群情激荡。在丈夫山根和崔县长的劝说下,柏凤终于想通了,并带领乡亲们舍弃家园,将革命旧址的一草一木搬上柏坡,按原样重新兴建,并在接踵而至的饥饿和困苦面前,不屈不挠,重新建起美丽的家园。他们用质朴的语言和行动,塑造着一种崇高,昭示着人们的渴望,追寻着神圣的精神家园。
  用评剧这种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西柏坡人民书写的这段故事,无论从艺术表现力上,还是观众的接受程度上,都显得更加自然亲切。通俗易懂的评剧唱腔,优美动听,既有大胆创新,又不失传统魅力;选择河北民歌中的精曲作为音乐主题,地域特色浓郁;启用交响乐伴奏,为戏曲带来新意,也使传统的评剧唱腔更富有气势宏伟的音乐表现力。
  该剧上演之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迄今已演出80多场。无论是在石家庄,还是在北京、天津,每一场演出的场面都热烈感人。一位老同志看戏时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对记者说,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斗岁月,那山、那水、那石、那树,勾起他深深的回忆和不尽的遐想。
  《西柏坡》此次再度晋京,正值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之际,因此显得更加有意义。在12月27日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该剧以史诗般的艺术手法,将历史生动地再现舞台,刻画出以村支书柏凤为代表的西柏坡人民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西柏坡精神,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和当代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认为该剧创作是成功的,整体风格凝重而流畅,演员的阵容整齐,表演细腻入微,尤其是主演袁淑梅的表演真实感人。
  西柏坡村名誉村长、剧中主人公柏凤的扮演者袁淑梅满怀深情地说:“演西柏坡人是我多年的愿望。”作为一名青年演员、梅花奖得主,袁淑梅虽然演过不少戏,但演出《西柏坡》对她演戏、做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她曾无数次到西柏坡,对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了创作这出戏,她和主创人员先后20多次实地采风,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伟人的足迹,看到了领袖和人民群众真挚的感情,激发了创作灵感;在那里,他们感受到了西柏坡人的功绩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从中领悟到创业的艰辛和共产党人取得革命胜利的真谛。
  西柏坡,这片平凡而伟大的土地,是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回望西柏坡,自有一股英雄之气、壮烈之气、坦荡之气永存世间,绵延不绝……
(附图片)
图为评剧《西柏坡》剧照。吴合利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