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8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研究综述

  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作为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宏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理论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总体上看,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宏观”一词在中国经济分析中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有时甚至有“滥用”之嫌。一方面,跟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往往都被称作宏观经济问题,如信息安全、财产所有权、发展阶段、社会阶层划分等等。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的一个经济问题,也被称为宏观经济问题,如所谓的“宏观制度变化”、“农业宏观经济学”、“县级宏观经济分析”等等。原因在于,部分学者深受传统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偏好于将局部问题上升到“宏观”层次分析;而有些学者则受西方宏观经济学从短期走向长期分析的影响,也力求将新的长期性变化引入中国的宏观经济分析。当前,关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如何界定,经济学界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粗略地分,主要有特窄派(短期总供求的均衡分析)、窄派(短期总供求加上经济增长分析)、宽派(总供求、增长、发展和体制分析)和特宽派(有关国计民生紧要性和整体性的经济问题分析)等四种观点。
  持特窄派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但他们提出的理由值得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主张回到凯恩斯最早关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狭义定义,即集中研究短期内总供求关系的失衡和经济波动问题。其理由,一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所涉及的对象是不同的,如宏观经济学涉及潜在总供给和国家竞争力,但不能以它们为研究对象;二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短期内发生变化的因素,而短期不发生变化的因素如银行坏账问题就不是宏观分析的对象;三是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消除经济波动和使总供求一致,因此宏观分析应该在制度分析、微观分析和长期增长分析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而公共选择、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应该在宏观分析之后进行。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界定
  作为政府“致用”之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为政府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最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传统西方经济学主张的宏观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目前国内和国外的宏观经济学界都有将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扩大化的趋向。国外有学者将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纳入宏观政策目标。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依据近些年西方宏观经济学界出于增进社会福利的考虑而越来越对供给面和长期增长问题感兴趣,以及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性,提出确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当依据三个原则:一是必须服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导向;二是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制度、发展阶段和模式等方面的国情;三是宏观调控要注意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效应的有机结合。在这些原则基础上,提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三类:第一类是稳定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对外收支平衡;第二类是发展目标,包括保持适当的增长率、短期需要服从长期发展,但是不涉及可改变潜在总供给的因素和方面;第三类是平等目标,包括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关照,基于人的生活需要而不是基于贡献应得的收入分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探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但新的研究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身及其相互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现象,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具有转轨经济性质,而在转轨经济中所实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缺乏坚实的转轨经济政策理论基础。
  关于财政政策,有学者提出,应当研究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运行机制,研究在这一机制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现象,以及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一种观点认为,在典型市场经济中有效的财政政策,在中国就可能无效。也有学者在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资料加以分析后认为,中国的赤字和国债性公共投资,没有提高利率和挤出私人投资,相反还提高了私人投资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挤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赤字和国债用于经常性支出,则其净效应是妨碍经济增长;如果利用国债进行公共投资,则其净效应是促进经济增长。
  在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方面,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际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即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改变金融领域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金融市场的放款和融资条件,然后影响实体经济中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结构调整,从而改变社会的产出和价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而且取决于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市场化行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市场化行为,又取决于其追求最大盈利的产权制度安排。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中这样的产权制度安排不完善,于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就会受到梗阻,货币政策的效应就会被削弱。
  一些学者根据西方国家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利率的传导作用越来越大而银行信贷的传导作用越来越小、资产价格和预期信心参与传导作用的情况,并且根据我国票据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货币市场容量小和相互割裂,以及利率的非市场化形成,各类利率尤其是货币市场利率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相互脱节或缺乏连动机制等现实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五点建议:一是通过克服银行分支机构多存少贷、只存不贷、存款简单上缴的做法,防止由于权限从基层银行向省、总行集中而产生的不良资产从基层机构向上转移的趋向,优化人员的技能、知识和年龄结构,以适应信贷业务市场化的需要,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合理信贷投放问题。二是建立具有产权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的股份制中小金融机构。三是健全和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和独立的信用评价体系。四是我国未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当以利率和资产价格为主渠道,大力发展货币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五是运用税收杠杆调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
  治理通货紧缩趋势和扩大内需的策略研究
  宏观经济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趋势、扩大内需方面,到底应该侧重于投资启动还是消费启动,有不同的观点。主张以投资启动为主的理由,一是消费需求具有内在稳定性,农村居民的消费短期内难以增长,城市居民消费也难以达到很高的增幅,消费需求的增长有限,所以拉动内需主要靠投资;二是我国失业人口的大部分属于长期性失业,消费的有限上升解决不了多少失业问题,而必须依靠大规模的投资才能吸收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也才能提高这些劳动力的消费能力;三是一些投资的时间链条很长,投资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受到消费需求的制约,相反,这些投资还能派生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四是投资增长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升级的长远进程,“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这个多年形成的循环链条一旦中断,就会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害。主张以消费启动为主的理由,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只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二是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如果消费需求不能扩大,经济增长将受到制约,投资的持续增长也将难以为继;三是我国目前的消费率在国际上和历史上都是很低的,而投资率处于较高水平,二者比例不协调,宏观经济稳定就没有保障;四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如果政策措施得当,消费需求的巨大能量将得到释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