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集技术之成通古今之变——记中科院“数字地球原型系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8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集技术之成通古今之变
  ——记中科院“数字地球原型系统”
  文言
  飞机穿过云层,下面是绿草如茵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右下图),体育场馆和运动员公寓、新闻中心坐落其间。借助鼠标的引领,飞机绕着楼群俯冲盘旋,竟然穿过大门飞进了大楼,楼内的结构布局清晰地呈现在面前。
  翻过这些虚拟现实的画面,展现出的是奥运村地区的现实图景。哪一片旧楼已经拆除,哪一个场馆的施工已经启动,哪里的管线铺设稍有偏差,哪里出现了违章建筑……两相对照,“奥运规划区三维仿真系统”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设得力的技术参谋。
  事实上,奥运规划区三维仿真只是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原型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后者已经在全球、全国和地区3个层面的单元格网中汇集和嵌入了遥感、地质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为跨学科、跨地域的数据融合、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了基础平台。
  “数字地球”并不神秘。简捷地讲,它的目的是将地球上任何地点的所有历史和现实信息与该地点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说北京西长安街55号,5000万年前海拔是多少、处在哪个气候区,历史上属于哪个行政区,现在地层结构怎样,什么单位在此办公等。
  当然,要建立这样细致的知识系统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分步实施。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原型系统”首席科学家郭华东介绍,目前的系统整合了中科院遥感所几十个数据库3万亿比特的数据资源,已开始为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城市变化遥感动态监测、遥感考古、虚拟旅游、军事仿真等领域的研究应用提供服务支持。
  以鄱阳湖为例,该系统在多年水灾动态监测的基础上,模拟湖水涨落,确定淹没范围,为鄱阳湖地区的防灾减灾、退耕还湖、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