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两种价值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8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两种价值观
朱铁志
一个人只要不甘心于庸碌一生,就免不了要不断进行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有的人不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却始终矢志不渝,为理想信念虽九死而不悔;有的人朝秦暮楚,始终找不到人生的目标。从古至今,无数哲人不知写下多少不朽的篇章,而其中最深沉、最睿智的思想,无不是对人生基本问题的回答。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每个人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人生气象、文化水准等的不同,又会演化出迥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是一种人生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人生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也是一种人生观。虽然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无限的丰富性,但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还是逐渐明白,这个看上去十分复杂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问题。马克思说:“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要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于是产生了自然观;要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于是产生了社会观;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于是产生了道德伦理观;要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于是产生了自我观。所有这些观念,构成了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
  毋庸讳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因其内涵的不同而有高下之别的。人生如梦、及时行乐,是腐朽、没落的人生观;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永远保持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与世有益的生活态度,就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提高人生修养,就必须正确处理诸如集体与个人、理想与现实、机遇与奋斗、耕耘与收获、奉献与索取、名与利、苦与乐等各种关系。人生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对各种矛盾的处理上。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个人主义的泥潭中打滚儿,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眉毛以上的天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信奉个人主义的生活哲学,一辈子都是功名利禄和一己私利的奴隶,从来没有体验过助人为乐的快乐,也不可能享受奉献集体、贡献国家的幸福。也许他们有时很为占到的便宜自得,认为自己很聪明、很富有,而那些甘于奉献的人都是十足的“傻瓜”。其实,他们自己才是人群中最为可怜、最为不幸的人。他们不可能在别人欣赏的眼光中得到自信,也不可能在他人赞许的话语中汲取力量。他们的人生,充其量是自我欣赏、自我玩味、自我陶醉的一生。
  也有另外一种人生哲学,信奉这种哲学的人像泥土一样朴实无华,像空气一样淳朴自然。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即讷于言而敏于行,他们既是理想主义者,更是行动主义者;既是英雄主义者,又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热爱物质生活,但为了更多人的物质利益,他们可以抛弃自己的所有利益;他们从不对物质生活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但更看重精神生活,为了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他们甚至可以放弃唾手可得的物质利益;他们珍惜生命、关爱自我,但当人民的生命财产遭遇危险、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可以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必要时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渴望成功,但从不把成功建立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上,而是建立在不懈奋斗上;他们渴望荣誉,但绝不把荣誉建立在投机取巧、欺世盗名上;他们享受财富,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道便是诚实劳动、本分经营之道;处顺境时,他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处逆境时,他们心平气和、泰然自若;在耕耘与收获之间,他们崇尚耕耘;在奉献与索取之间,他们甘于奉献。也许终其一生他们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甘之如饴、无怨无悔。因为在关心集体、贡献国家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最大的人生幸福,实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达到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如果要说出这些人的名字,那么我们既可以列举出孔繁森、郑培民这样的好干部,也可以说出许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在他们高大的脊背上,印满了我们敬佩的目光。他们的选择,是我们应该师法的选择;他们的人生,是我们应该效法的人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