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黎庶昌与《古逸丛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28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收藏史话

  黎庶昌与《古逸丛书》
  黎焕颐
  少年时代不知版本目录学为甚。但在家里藏书楼一见《古逸丛书》便两眼生辉,其纸张之精,印刷之美,版本之大气,立即把我征服了。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我以朔漠“待罪”之身,得悉家中硕果仅存的典籍,毁于造反者的一炬。南望万里乡关痛心疾首。心想:《古逸丛书》也魂归祝融了!伤心哉!秦欤?汉欤?子孙之不肖欤?
  最近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莫贵阳来信,说几经策划安排,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功能,《古逸丛书》终于原版原样影印付刊。纸张,版本,印刷,较之原始版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先印五百套问世,以飨好古敏求之读者。并且告我,所据版本即为黎氏所藏的珍品,盖有庶昌老人的藏书印记,解放以后,由贵州历史博物馆珍藏。这次影印得博物馆无偿的囊助。闻此佳音,多年郁结骤得冰解。噫!乱世毁书,盛世刊书,《古逸丛书》的版魂历百年而再世,岂止黎氏之幸?岂止是庶昌老人之幸?岂止是黔人乡土之光?……此中内涵的文化沧桑,足可岁月留芳。
  收藏典籍,在我们国家有历史的源流。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官方的收藏。一是民间的收藏。而在民间的收藏中又有类别。一曰读书世家的收藏。二曰好古敏求者之收藏。三曰富商巨贾之收藏,遵义沙滩的黎家,始于清朝乾嘉之际的黎安理,即酷爱藏书,因之而草创藏书楼名曰“锄经堂”。其子黎恂、黎恺兄弟二人既好读书也好藏书。恂以进士及第,于嘉庆年间出任浙江桐乡县知县,于精壮之年挂冠而归,自江浙购得几十箱图书运回遵义沙滩“锄经堂”,以读书,做学问,讲经史,授一门子弟为业。庶昌老人自幼年而少年而青年即成长于这样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及其出而应世,无论置身于曾国藩门下和浮沉于江南州县,直至出使欧洲和持节日本,都是读书人忧乐本色,未变其以陈亮自期的初衷。两句话:当官而痛恶官僚恶习,讲洋务而渐主变法图新。并且好古敏求,读书不辍。
  庶昌老人因缘时势力图以文章辅外交。因此,当他于光绪七年出任日本大使时,除以诗文广交扶桑朝野硕儒名士之外,便留心自唐宋元明以来,在中国失传而流失到日本的汉家典籍。举凡在国内失传的,不惜以重金求购。不愿售者,则付资影印。有藏之于日本宫廷秘阁的珍本,庶昌则以大使身份求之于官方派人去专门影印。如是者收集经年,所获不薄。他再披沙拣金,得二十六种,共两百册。倾个人厚俸之积金约一万八千两银子。聘日本刻工之精者而版之,委随员杨守敬先生任校对,名之曰《古逸丛书》,约百套。非所以谋利,亦非以之求名。用他自己的话说:“秘本珍笈”是乃公器,愿与天下学者共之。因此,除遵义沙滩藏得两套之外(还有一套被盗,不知所向)其余皆以之送良师挚友。比如:当时的潘祖荫尚书(苏州人)、李鸿章(合肥)、曾纪泽、吴挚甫、薛福成等皆得之。于是,得者视为珍品,传为佳话。未得者间有繁言,目为掠人之美。呜呼!谬矣!以庶昌老人的胸襟、品格、学养,他会仗势凌人掠人之美么?在当时,不少有识之士,对此繁言就付之一哂。到今天,历史的公论就更为公正:咸以《古逸丛书》与庶昌老人的《西洋杂志》“续古文辞类篆”、“拙尊园丛稿”并列为他的一生文化业绩,不是吗?将列祖列宗流失在国外的典籍魂魄,原汤原味捧回故土,其皓皓情结,自是功不可没。如今贵州人民出版社又原版原貌梓而问世,作为黎家子孙,我焉能不激情满怀,思潮澎湃?是啊!精神文明的建设历来艰于物质建设。在一切以金钱是尚,物质快感为超的今天,谁能说《古逸丛书》的再世,不是一种高境界的出版、出版的高境界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