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寒夜,目击“神舟”远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30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寒夜,目击“神舟”远航
  蒋建科南文生梁生树
  2002年12月30日凌晨,-20℃。
静静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100多米高的发射塔架在聚光灯的照耀下更显庄重、神秘。
  今夜,“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将要从这里启程远航。
  看着温度计上仍在下滑的红色汞柱,人们的心都被悬了起来。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0号指挥员郭保新铿锵的口令穿透沉寂的寒夜,所有的岗位进入决战关头。
  指挥大厅里,发射场副指挥长崔吉俊端坐在指挥台前,充满血丝的两眼紧紧盯着显示屏。为了“神舟”四号的试验成功,他和发射场所有科技人员一样,连轴转了整整60天,身体已经到了疲劳的极限。
  几天前,一场大雪让气温降至-28℃,是发射中心40多年来这个时段从未有过的最低温度。一时间,已转运至发射场的船箭塔组合体,以及数以千计的地面设备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试验产品各项技术状态的正常,发射场指挥部临时成立了“抗寒应急小组”。这是一场特殊时刻大协作、大团结的决定性战役,最终目的是要突破飞船只能在外部温度不低于-20℃发射的设计理论。
  火箭操作手们将一块块保温材料精心地包裹在最容易受“风寒”的4个助推器上。尽管经历了三次太空复杂环境的磨炼,飞船系统检测人员们仍一丝不苟对每个细节进行检查。密封的工作平台实行24小时不间断供暖风,部分室外作业的操作手们从家中带来了棉被盖在设备上,凡是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
  最后的30分钟,对所有科技人员来说都是一次漫长的等待!
  身兼消防、摆杆两个系统指挥的杨满林,一声不吭地坐在操作台前。自从指挥部将计算导流槽放水时间、容量的任务下达给他后,每天夜里他都要起来量一次气温。
  燃烧剂指挥王洪志不时看着氧化剂指挥李伟,两种燃料对温度都有着特殊的要求,温度过高会“开锅”,温度太低就结冰,两种燃料的温度必须相差5度。在常温下,满足这种要求都很费劲,而如此的低温,困难不言而喻。
  “10分钟准备!”
偌大的指控大厅里,到处回荡着手击键盘的声音。
  “5分钟准备!”
许多人本能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坐姿,迎接这惊心时刻的到来。
  “点火!”“起飞!”
伴着急促的口令,惊雷响彻寒冷的戈壁。满载数百吨燃料的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开始了长征系列火箭的第六十九次远行。
  指挥中心大厅里,火箭的遥测参数、飞船的运行状态及各种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显现在航天专家和指挥员面前。
  “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中心调度传来一连串的喜讯。
  “飞船入轨!”
报告声刚落,大厅里响起了一片掌声,人们欢呼、拥抱,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神舟”飞船的四连胜,再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各参试单位同舟共济,勇克难关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向实现载人飞行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