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古老羊城正年轻——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纪实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4
第1版(要闻)
专栏:

  古老羊城正年轻
  ——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纪实之一
  本报记者 胡果 黄幸群 姚斌华
  两千多年建城历史,城市中心从未迁移。广州,一座古老的城市。
  二十多载改革开放,南粤大地演尽风流。广州,又是座不老之城。
  新年伊始访羊城,第一天看了三个地方,听得最多的是一个字:变。
  荔湾老区,整旧如旧的西关大屋告别黯然、重拾风韵,久已褪色的城市记忆再次鲜活;
登上80层的中信大厦远眺,满目葱郁,大道通衢。生机勃勃的羊城新中轴线在脚下铺展;
新白云机场工地机声隆隆。正在建设的全国三大枢纽性空港之一,预示着未来广州的海阔天空……
变化始于4年前。其时的广州,一条腿奔跑在经济发展的快速路上,一条腿却陷入了拥堵、脏乱的重围之中。
  1998年,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规模空前的城市建设整治拉开序幕。4年过去,两个文明协调并进,云山珠水焕然一新!
  创两个适宜之城 走文明发展之路——发展道路的选择,映射着与民同心、与时俱进的光辉
  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广州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变高变大。与此同时,也曾留下了令人遗憾的“马路经济”、“围墙经济”、临建屋、城中村。
  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公路两旁只长房子不长树。广州,一时间被人称为“最说不清楚的城市”。
  199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率省几大班子在此召开现场会,提出广州城市面貌要力争“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真正成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经济繁荣,适宜人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建设适宜人创业发展、适宜人生活居住的城市,即两个适宜之城,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这是一次城建理念的更新,也是一次发展道路的选择。
  模糊的城市面孔,根源于曾经模糊的发展思路:挤绿地建排档,占马路搞市场,见缝插“楼”,吹糠见米,“让每一寸土地都产生效益”。告别计划经济之初,这种选择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方便成了梗阻,隐忧演为顽疾。1998年,广州搞了一次“增创新优势”大调研,城市脏乱差、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社会治安,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四大热点问题。
  与此同时,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新挑战:21世纪初,广东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省会城市如何表率?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连续20年以两位数递增的广州,怎样增强后劲、再上层楼?一句话,古老羊城,将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步入新世纪?
  “群众需求是城市发展的最好动力。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时俱进了,为人民服务也要与时俱进。”面对历史欠账,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如是说。
  “城市综合竞争,最终体现为人的竞争、文明程度的竞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繁荣不会长久,一个高效、舒适的城市,才能留住人,吸引人。”面对未来挑战,广州市长林树森这样阐释。
  城市面貌不改,群众难受,文明难求。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广州市委、市政府郑重承诺:从1998年起,一年一小变,治理脏乱差;三年一中变,解决道路交通“瓶颈”;创两个适宜之城,走文明发展之路。
  超常规发展 大力度整治——城市面貌的巨变,折射出政府职能、干部作风的转变
  珠江水告别黑臭污浊。杂乱的排档、码头让位给宽阔的休闲步道、别致的亲水平台。
  夜幕降临,各式各样的轮廓灯、泛光灯、霓虹灯次第亮起,两岸绿榕掩映,流光溢彩……
珠江,从未像如今这样美;羊城百姓,从容享受着“山水城市”的润泽。4年来,这种发现,这种惊喜,广州市民隔三岔五就有一回——
110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如期清拆,8114处卫生死角彻底扫除,899家污染企业关停转迁,2306公顷新增绿地棋布街头,34座森林公园凝蓝拱翠……广州绿了,净了,靓了。
内环路、广园东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新机场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地铁一号线顺利运营、二号线加紧建设、三号线开始动工、四号线着手规划,快捷畅达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呼之欲出,市区机动车时速从18公里提高到33公里,羊城出行不再难。
奥林匹克体育场、新体育馆、艺术博物院、星海音乐厅、广州美术馆,一批典雅恢弘的标志性建筑接连耸立,城市品位大大提升……
变化,来自超常规发展、大力度整治。15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顺利完成,170项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全面告捷。1998年至2001年,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09亿元,是解放以来几十年总和的3倍!一个个因城市发展产生的“瓶颈”,最终在发展中得以解决。
4年创建,一场硬仗。夯实了城市基础,也夯实了干部作风。
创建之初,不少人存有疑虑,担心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市委书记、市长带队,一个区一个区调研,层层签订责任书。任务、指标落实到人,量化考核。
作风一变,思路全新,带来效率、带来奇迹。
投资87亿元的内环路,对改善市区交通至关重要。等着资金到位,要2004年才能开工。结果大胆改革,多渠道筹资,工程1999年4月上马,一年半竣工,为城市赢得了发展时机。
旧房“穿衣戴帽”,涉及规划、房管、文化诸多部门。按常规一栋栋报建审批,短则仨月长则半年。改善管理、加强服务,如今几十栋一起上报,几天后便有了回音。
洛溪大桥桥头拆违建绿,牵涉3000商户两万人员。由于室内市场建在前,疏导工作做到位,23万平方米违章排档,一天全部拆完。
创出生产力 创出凝聚力——文明创建的实践,收获着城市实力、百姓信心的提升
历史悠久的上下九路步行街,商铺林立,古迹众多。西来初地、怀远驿、十三行,都在此留迹;一街明清时期的骑楼,更是散发着浓浓的西关风情。
千米骑楼,经风历雨,破旧黯淡,原已全部划入拆迁红线。创建开始,市里拨出1亿元改造老街,骑楼被力保下来,精心整饰,修旧如旧。人气激升的上下九路,去年客流量高达5580万人次!
一个中心城市的积聚、辐射作用,绝不仅仅在经济。陈家书院、锦纶会馆、南越国宫署、沙面建筑群……一批文物古迹在创建中得到挖掘、保护,与城市发展、旅游资源、文化产业巧妙整合,风姿凸显。
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目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有99家落户广州。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此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
20世纪80年代,广州GDP比珠江三角洲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如今反高出3个百分点。2001年,广州GDP总值在全国十大城市中位列第三,人均第二。2001年,广东省本级财政增加60个亿,其中43亿为广州提供。
城市建设也是生产力。4年创建,广州功能完善、后劲夯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积聚作用进一步增强。
新机场修建,市民代表和专家一起,投票遴选设计方案;珠江西堤改造,规划部门在江边设点,公开征求群众意见。百余场高水准、低票价的“广州之夜”演出,让高雅艺术走近百姓;“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争相涌现,科学文明蔚然成风。
4年创建,更是一次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让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创造者、受益者,改善了环境,更改变着人。九运会召开,20万志愿者活跃赛场内外。“西关风情游”、“珠江夜游”、“九运场馆游”……展示广州人文历史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广州一日游”高潮迭起,兴致勃勃的参观者中,不少就是“老广州”!
精神文明说到底,就是积极性与凝聚力。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就是对群众最直观的教育。广州社情民意中心对万户居民的调查表明,广州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满意率,创建前的1997年为27%,2001年则达97.4%!把人民群众盼望的事情想清楚、做清楚,广州,也就能够说清楚了。
(附图片)
压题照片:广州市容一瞥。
  本报记者 杜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