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思路决定出路——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纪实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5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思路决定出路
——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纪实之二
本报记者 姚斌华 黄幸群
  过去的4年,是广州城市面貌脱胎换骨的4年,也是广州人思想观念大转变的4年。
  为什么多年的“脏乱差”现象彻底消失,为什么广州城建投资一夜增加几十倍,为什么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得以破解,为什么广州市民的信心空前上涨?
  思路决定出路。在城市巨变的背后,是广州人走过的一条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辩证发展之路。
  从乱摆乱卖“马路经济”盛行到“环境也是生产力”,从小打小闹“遍地开花”到谋求大经济大发展,广州人重新诠释“市场经济”理念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场意识深入人心。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一方面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不少实践探索在全国领先;另一方面,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误区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最为典型的就是广州的“大排档”。“临街一溜小饭桌,上面撑着塑料棚,店老板临街勤张罗,食客打着赤膊忙吃喝”,成为广州一景。与此呼应的是“马路经济”盛行。其结果之一是垃圾遍地、污水四溢,城市环境“脏乱差”。全市有2000多万平方米违章建筑,许多是“马路经济”的产物,有不少还是街道基层牵头设立的。是拆是留,颇费思量。
  广州各界对此专门进行了大辩论,不少人担心,那么多的临时市场全部取消,广州经济是否会大幅下滑?个别基层同志跑到市里求情诉苦:“马路经济没有了,就业问题怎么办?街道工作人员的工资谁来出?”不少专家学者则进言:“马路经济”作为一种阶段性的产物,过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现在已成为广州未来发展的“瓶颈”所在。广州未来的方向是营造好自身环境,实现大经济、大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议论,广州市委、市政府透过现象看本质:广州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广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只有拥有一个高效舒适的环境,才能更具竞争力。
  思路一明,出路也就有了。4年时间,广州拆除违章建筑1100多万平方米,拆出来的空地用来建绿地、建公园。“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规划建绿”,广州城市环境大大好转。
  与此同时,在政府的有序引导下,通过大力兴建室内市场,引导“马路经济”入室经营,向规范化发展。社区职能由“创收”转为管理、服务,所有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通过财政划拨解决,彻底斩断“马路经济”的根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广州人重新诠释着“市场经济”理念,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政府“包干”到政府引导搞城建,从“捉襟见肘”到“四两拨千斤”,两手并举显威力
  有人问广州市市长林树森,“4年创建,最难的是什么?”回答是:“找钱最难。”
  不知内情的人以为,广州这几年变化这么大,是因为广州财大气粗。其实不然。人口占全国1/180的广州,每年提供着全国1/20的税收。1997年,广州地方财政才97个亿,除保证日常的办公运作外没有多少余钱。广州城建投入,每年最多也就八九个亿。照此计算,光一条投资概算80多亿元的内环路,就得修上10多年。
  然而,1998年到2001年4年间,广州的城建投资达到609亿元,比前8个五年计划投资总和的3倍还要多。
  一夜之间,广州从哪里冒出了这么多钱?
  广州的“诀窍”是,打破过去城建投资政府“包干”的局面,把“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连成一体,通过“政府主导”让社会资金参与进来,以四两拨动千斤。
  林树森透露,广州4年拿出600多亿元搞城建,除广东省每年支持10亿元之外,主要“财路”有三条:政府出一点,从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块搞城建;社会投资出一点,通过收费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建投资;银行贷一点,与前两项进行配套,专用于可收费项目。以后逐年偿还。
  如何利用市场杠杆搞城建,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李卓彬深有体会:遵循经济发展的价值规律,对城建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和市场化运作。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今天的广州,用地找市场不找市长,取消商品房用地的行政划拨,全市土地收益从以前每年不足10个亿变为2001年的45亿元,以土地收益为资本金、城建资金为抵押、城建项目收费权为条件的“三位一体”城建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在政府不背“包袱”、不给下届政府留“尾巴”的前提下,广州的城市建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从“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小草帽’”到“一顶‘大盖帽’管住所有‘小草帽’”,从“一个市长”到“一个大市长八个‘小市长’”,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见成效
  城市建设难,管理更难。广州市300多万外来常住人口,每年数千万流动人口,加上“马路经济”衍生出来的小贩,管理起来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多年来一直难以根治。
  在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大盖帽”与“小草帽”的故事:过去是“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小草帽’”,城市多头管理,工商、税务、环卫十几个部门谁都管,结果谁都管不了。一些城乡结合部和两区交界地,由此成为卫生死角、社会治安盲点。过去广州也搞过不少整治,结果都是“风过草抬头”,收效甚微。
  问题出在哪里?广州市有关同志说:“关键是城市管理体制的问题,原来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今天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城市管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釜底抽薪、进行系统化管理”。
  经过多方探讨、外出取经,广州终于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即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总体目标,形成“统一领导,块块为主,条条保证,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综合管理体系。
  2000多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应运而生,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绿化、工商行政等106项权限授权下放。不管是乱摆乱卖、乱贴乱画、乱停乱放还是乱搭乱建,只要发现,综合执法队都有权处置。过去大家都管,管理却形同虚设;现在“一顶‘大盖帽’管住了所有的‘小草帽’”。
  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区、街道和居委会的作用,建立各区领导负责制,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各区都暗暗较劲,惟恐自己落后。从过去一个市长管,如今变成“一个大市长、八个‘小市长’”,大家都来管。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