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虽然是低收入家庭或者不幸患上重病,他们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春天般的关怀,享受“社会救助安全网”送来的社会真情——上海:严冬中送来温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4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虽然是低收入家庭或者不幸患上重病,他们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春天般的关怀,享受“社会救助安全网”送来的社会真情——
上海:严冬中送来温暖
  本报记者 吴焰
  74岁的张新萍老太,一个下午就端坐在电视机前,“倾听”正在直播的“点亮心愿”的义拍。每展一个作品,每报一次新价,泪水就涌出了那双患有白内障的眼眶。这是场与她有关的慈善义拍,由著名艺术家张瑞芳、秦怡等31人共同发起,众多文化界人士踊跃捐赠作品,无数企业和好心人竞相抬高“爱心价格”,全部款项将为包括张老太在内的上海贫困老年人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点亮心愿。
  感动不独张老太。在申城,那些低收入家庭、那些不幸患上重病被费用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在365个平常的日子,都能通过各种措施与活动,感受党和政府春天般的关怀,享受“社会救助安全网”送来的社会真情。
  风雨中撑起一把巨“伞”
  患一场大病,已是生命中不幸。随之而来的高昂药费,足以拖穷一个家庭,让低收入者雪上加霜,走在人生的严冬中。
  “政府有责任为他们送去一腔温暖。”在市委、市政府看来,执政者的责任,不仅要创造条件,鼓励更多人住进带有暖气的宽敞的公寓中,也要让那些因各种原因致贫的人群免受挨冻之苦。这既是稳定大局、推进改革的保障之举,也是衡量执政水平的一个指标。
  共识首先体现在政策的倾斜。上海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明显加大对困难群体中大病患者医疗互助求助的力度,实行大病重病救济制度,医保减负,试办福利性医院,从8个方面制定了特殊政策,使那些身患尿毒症、精神病、恶性肿瘤等的低收入家庭成员,每年可获最高额为5000元的医疗救济。至今,有25万名市民得益。
  市总工会也积极构建大互助制度,推出了“在职职工特种重病医疗互助保障”、“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退休人员在院医疗互助保障”三大保障计划,并为困难职工——建档立案,设置保障线。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上海把医疗救助重心下移至社区,在全国首创“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全市的264个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负责受理救助申请,救助所工作人员、居委会社会救助协理员深入住户,使那些信息闭塞、行动不便的困难居民不致被遗漏。
  艰难日子有你有我
  社会救助离不开社会力量。这不仅是政府增强救助功能、扩大受助范围、拓展融资的有力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营造温情美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体市民的精神境界。
  在上海,医疗救助行动正朝着制度化、多样化、社会化发展,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政府+社会”的运作模式。
  救助要有充足的资金作基础。上海先后成立的市慈善基金会、市社会帮困基金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团体,积极拓展捐赠渠道,去年帮困资金就达1亿多元。而医疗系统更是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爱的使者”,全社会的爱心并成了合力,更好地为更多病患职工分忧解难。
  医疗救助行动正在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里展开,而且模式、管理、范围等都在不断深化。来自1月的行动,便是这大浪中随意撷取的几朵浪花:
  5日,市红十字中心拨出钱物,送到8000人(户)肿瘤病特困患者、精神病特困患者、麻风病致残者等特困家庭里;
  15日,市慈善基金会的“万人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又接到中国正通控股有限公司捐赠的1000万元,这是一个专门为无法享受医保的特困老人设的医疗救助项目。此前,已有1万多名老人受益;
  26日,国内首家由社会参与管理的慈善医疗机构——浦东新区信谊慈善医院正式揭牌,扩容了受助对象。5000名低保人员、异地退休人员和特困家庭,通过减免费用、实物治疗等形式,享受慈善医疗。
  来自有关方面的统计说,上海精心营造的这张社会安全救助网,已经使31万人获救济,100多万人次得到帮助。在救助与被助中,在你帮他扶共同走过的艰难日子里,“蓝天下有至爱”——这句话已经扎根在更多上海人的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