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学校德育应对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5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学校德育应对挑战
本报记者 王淑军
  挑战
  学校德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在新形势下,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田建国认为,学校德育正面临着四个主要方面的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尤其我国加入WTO后,全方位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会更加频繁,以各种方式流入国内的西方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将加大。这时,如何做到使青少年学生能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既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又能够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
  科学技术的挑战。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如克隆、网络等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也带来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容易产生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科技进步需要道德约束,需要塑造具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青少年一代。
  市场经济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发展,但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信息多元化的挑战。当前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日益多样化。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怎样才能做到趋利避害,使青少年既有获取信息、求知的能力,又能学会筛选、鉴别和吸收。
  问题
  德育解决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是思想品德、作风意识、行为习惯、为人处事以及对人、对家、对国、对社会、对自然的准则态度问题,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德育工作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而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又是现阶段学校德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德育目标抽象化、空洞化,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要求,远离生活实际。如目前许多中小学举办的德育评比和竞赛,主题虽然涉及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但因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况,远离生活,往往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再如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在次序上谁在先、谁在后,本来有自身的科学规律,但很多学校却是一刀切、不分层次,再加上不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中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致使德育成为空中楼阁,落不到实处。
  德育实践模式化、形式化,德育工作缺乏探索和创造性,长期停留在任务式的工作水平上,以完成常规工作、应付书面考试为满足,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效果关心不够;德育方法单一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缺少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据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有80%多的学生认为言行不必一致,而认为应该一致的却不到20%。这说明缺乏学生主体参与的简单德育方式,至多只能迫使他们做什么、说什么,不做什么、不说什么,却不能强制他们想什么、不想什么。一位专家说得好:“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让它喝水,但不能强制它喝水。”
  应对
  对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差的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首先应当从理论上认清德育的内涵,广义上讲德育可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础,且相互间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如果仅仅把德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教育实践上则危害甚大。
  而要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深圳教育学院的张建认为应把握4个原则:一是要“小”,内容要具体。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内容要具体、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而避免口号式、成人化的倾向。二是要“近”,贴近实际。要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及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重点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抵制能力和批判能力。三是要“实”,内容要注意知行统一。不能道理讲得多,行为指导少,虚而不实,知行脱节,要抓养成教育。四是要“序”,内容要讲究层次。人的成长是有序的,那种突击性、运动式、一刀切的做法打乱了德育的序,往往是“雨过地皮湿”,并未在学生身上扎根,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德育内容、德育空间和时间进行科学的序列安排。
  青少年学生毕竟生活在整个社会系统当中,对此张建认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还应打破自我封闭形式,走开放式的德育之路,使家庭、社会与学校协调一致,构建“三教合一”的教育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学校、家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要求,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前不久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了德育的层次性,淡化了学科理论体系,注意了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形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阶段相互衔接、具有递进层次的德育课程体系;强调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了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和教学的实践环节。新世纪之初,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