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勇于维护科学的圣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6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勇于维护科学的圣洁
  成平
  学术界的腐败,有其自身特点。一类是较明显的,如向项目评委请客送礼、对科研部门主管人员行贿、贪污挪用课题经费等,可以通过监督、验收、审计、调查等手段发现,依据政纪法律处理。
  另一类则有着很强的隐蔽性。对更改试验数据的人,不重复做相关的实验,不可能发现问题;对有人改头换面剽窃他人的成果,不反复查验相关论文,也不会引起警惕。诸如此类,科学界之外的人是没有能力鉴别的。用学术界的行话来说,只有“小小同行”才有可能发现。
  “小小同行”意味着圈子很小,意味着“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些人抱着不愿得罪人的心理,甚至置科学精神于不顾,顾左右而言他,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科学发展到今天,门类越来越细,程度越来越深。不要说外行,就是内行往往也只有看热闹的份儿。要不然,怎么经常有导师看不懂研究生文章的事?
  科技工作者的良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在研究工作中作假,不在学术活动中违法乱纪。这是对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安命立身的传统修养。
  但仅仅洁身自好还不够,还要有一批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勇于站出来揭露同行的作假行为。
  我国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有很强的正义感。近年来,从“基因皇后”到“核酸事件”,从“论文抄袭”到“专著剽窃”,学术腐败一件件被揭露出来,并得到处理,这既表现出了学术同行维护科学尊严的勇气,也是科学界严于律己的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